首页 > 头条 > > 正文

饲料“禁抗令”发布两年 离全面“无抗”养殖还有多远?

2022-03-01 15:35:23    来源:中国科学报    

“无抗”养殖,就是养殖过程中不用任何种类的抗生素。

2019年7月,农业农村部发布公告,决定停止生产、进口、经营、使用部分药物饲料添加剂,自2020年1月1日起,退出除中药外的所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品种,同年7月1日起饲料生产企业停止生产含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中药类除外)的商品饲料。自此,我国正式迈入饲料“禁抗”时代。

如今饲料“禁抗令”发布已有两年,我们离全面“无抗”养殖还有多远?

向产品、技术、环境要“无抗”动力

我国正式步入饲料“禁抗”时代前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饲料和养殖企业纷纷加快寻求“替抗”技术和方案。2021年11月,农业农村部遴选了114项农业主推技术,畜禽抗生素减量替代技术位列其中。

“‘替抗’严格意义上讲包括从‘有抗’到‘无抗’的整个演变过程。”中国工程院院士、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印遇龙表示,日粮营养配方和营养性添加剂的选用是当前“替抗”技术核心,如调低日粮蛋白质水平,充分考虑纤维、碳水化合物营养,兼顾微量元素、维生素和电解质营养平衡等。市面上已涌现不少“替抗”产品,包括微生态制剂、生物活性肽、中草药制剂等。

重庆市畜牧科学院院长、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作华认为,免疫调节肽作为一类安全、无残留的新型生物活性肽“替抗”产品,不仅能增强动物机体免疫力,还可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转化效率,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替抗”产品之一。

以生猪养殖端企业新希望六和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正探索养猪场全面“无抗”养殖。“‘替抗’也是一个探索新养殖模式的过程。”该公司饲料研究院副院长李勇表示,好的养殖环境可抑制各类细菌滋生,减少抗生素在养殖过程中的使用频次。关注新产品、技术的同时,应向优良的养殖环境要“替抗”动力。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生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副理事长黄瑞华认为,生猪等畜禽养殖走向全面“无抗”,还面临着疫病防控的压力。养殖“无抗”需要养殖大环境净化,努力净化一些重大动物疫病。

印遇龙和黄瑞华一致认为,当前“替抗”产品多样,但质量和效果参差不齐,需进一步提炼、提效;目前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按质论价的政策体系,缺乏调整消费理念以及激励实际购买行为等的市场机制。

养殖端的认可很关键

实现全面“无抗”养殖,落脚点在于养殖场如何做好“替抗”工作,养殖端企业对饲料“禁抗令”的态度很关键。

“我们从2017年开始就已经在尝试做‘无抗’饲料。”养殖端企业环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总监鲍英慧说,不用抗生素后,猪肠道的微生物稳态、免疫系统稳态会更好,替代方案更进一步保证了动物的健康度。

鲍英慧表示,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等大环境的压力是“替抗”的一个挑战,这要求养殖端建立良好的全流程防控体系。国家层面也要进一步控制好生猪等市场供需平衡,保障养殖行业良性发展。

“替抗”会给养殖端带来多大的经济压力?湖南省养猪协会副会长、国家级宁乡猪保种场场长李述初表示,“我们已研发了流沙河花猪饲料配方专利技术,宁乡花猪养殖已基本不用抗生素了。起初‘替抗’养殖时,养殖成本约增加了近10%,但不到两年就回归正常。‘替抗’会经历‘阵痛’,但换来的生猪健康是无法用钱来衡量的。”

“养殖端尤其是中小养殖户首先要改变的就是行业认知。”印遇龙表示,上世纪我国畜禽规模养殖业刚起步时,国家对抗生素的使用管理相对宽松,抗生素在我国养殖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不过,这也导致了养殖业对抗生素的依赖,相当一部分从业者认为离开了抗生素就没法搞养殖了。

“全面‘替抗’直至最后‘无抗’,一直是我们的目标,但的确还在路上。”印遇龙表示,养殖企业和整个产业对养殖“替抗”“无抗”的认知很重要。政府部门要加强宣传,建立完善的抗生素用药检测认证制度,逐步推进养殖“替抗”。

从结果“无抗”到过程“无抗”

“养殖突然停用抗生素会导致动物患病率增高、养殖效率下降,这是当前‘替抗’的主要困难。”印遇龙表示,就我国目前规模养殖的环境条件、密度条件、防疫条件来看,如果直接禁止在养殖中使用抗生素,将带来更大损失。因此,从饲料“禁抗”到养殖“无抗”将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可能要10年至20年,甚至更长时间,必须有相应的步骤和解决方法。

中国猪业高层交流论坛组委会副会长匡宝晓认为,不能将抗生素妖魔化。养殖环境复杂、“替抗”产品方案难获认可或成本过高等,是“无抗”养殖主要压力。当前首先要做到的是结果“无抗”,即畜产品没有抗生素残留;下一步目标是过程‘无抗’,即在养殖过程中不能使用抗生素。

印遇龙表示,“替抗”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和社会层面要从管理和技术角度进行宣传和培训,对终端产品严格监管和把控;养殖场的管理和细节在理论方面是短板,有待加强;要进一步培训一线员工执行力。

为了让“替抗”各环节的工作有据可依,规范引导行业发展,满足消费者对绿色健康高品质猪肉产品的需求,印遇龙先后召集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浙江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林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以及相关养殖端企业,探讨制定《生猪养殖替抗应用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目前,《指南》已进入正式起草阶段,将于今年底前成稿并尽早出版。《指南》将涵盖养殖“替抗”的产业背景、现实挑战、营养方案等七方面内容。“它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操作性强上,将是大型养殖企业的管理参考书,也会是家庭农场、普通员工的实用工具书。”印遇龙说。

中国猪业高层交流论坛组委会会长李俊柱表示,“替抗”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对疾病过程更多地理解,对“替抗”方案更深入地研究,对养殖过程更细致地管理,才能达到少发病、少用药的目标。养殖端“无抗”是未来趋势,但中国畜禽疫病繁多、复杂,至少几十年内还离不开抗生素。随着规模养殖的快速发展、“替抗”技术的不断进步,中国“无抗”养殖时代一定会到来。(见习记者 王昊昊)

[责任编辑:editor]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