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旅游业持续增长新兴产业蓄势而发
■本报记者黄媛艳
82.6%,这是2018年三亚第三产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房地产投资减少的背景下,旅游业持续发力,金融业、会展业、科技产业等蓄势而发,去年全市除房地产投资以外的其他投资同比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8%,占GDP的比重为68.7%,城市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不断增强。
作为支柱性产业的旅游业,三亚以接待占全省29.4%的游客数量,贡献了占全省%的旅游收入。三亚以国际旅游消费中心建设为抓手,不断拓展旅游消费发展空间,亚特兰蒂斯项目、海昌梦幻海洋不夜城等大型旅游综合体项目开始运营,旅游产品逐步丰富,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稳健发展,邮轮、游艇、婚庆、亲子、免税旅游等业态欣欣向荣。2018年三亚接待游客万人次,增长11.3%;旅游总收入亿元,增长17%。其中,全市2018年靠泊邮轮和进出港邮轮游客数分别增长54.1%和18.2%,三亚国际免税城全年免税销售额增长32.1%;全年接待婚纱摄影新人38万对、蜜月度假游客30万对,婚庆旅游及衍生消费额约100亿元。产品多样、消费升级,三亚正朝着国际性热带滨海旅游城市的目标稳步迈进。
以旅游为主体的其他营利性服务业2018年增加值同比增长23.8%,拉动经济增长3.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8.6%。今年,三亚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步伐仍在加快。不断补齐发展硬件、软件短板,鹿城将引进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端消费项目,乐园等世界级水准的旅游综合体有望落地,高品位的步行街、大型消费商圈和中高端保税品交易中心、三亚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等布局建设,琼港澳游艇自由行、跨国邮轮旅游航线、环海南岛邮轮旅游航线和国际邮轮旅游“一程多站”产品等值得期待。
“百日大招商成果显著,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旅游业提质升级带动其他服务业稳步增长。”三亚市统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2018年三亚深化“放管服”改革,以入选全国第二批营商环境试评价城市为契机,“智慧政务”建设、信息资源共享、政府诚信建设、审批服务事项“一窗受理”“只进一扇门”“不见面审批”、省级产业园区区域评估评审试点等工作有序开展,全国首创24小时审批专席受理代办制。
“产业转型发展呈现新局面,旅游业提质升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渐显成效。”三亚市市长阿东透露,2018年三亚成为全国首个空港年吞吐量突破2000万的非省会地级城市,新开通至英国伦敦等13条境外航线搭载万入境过夜游客,再创历史新高;三亚市中医院阿拉木图中医中心建成开诊,医疗健康服务走出国门;全年举办会展活动8532场,中国(三亚)国际大健康与美容产业博览会成为全省首个通过UFI认证的品牌博览会,会展业规模持续壮大;金融业增加值67.9亿元,占全市GDP的12%;启迪之星、京东旅游生态产业基地等孵化器入驻率均超过80%,互联网信息产业园入园企业产值超过50亿元,比上年增长4倍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
“围绕旅游业、高端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三亚产业发展正在迈开大步伐。”省委常委、三亚市委书记童道驰表示。近期,三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洽谈合作内容涵盖高端金融服务、航空航运建设、医疗健康、清洁能源汽车、互联网、文体、现代热带高效等多个产业领域。抓好“招商引资”这个“一号工程”,继续培育新兴产业,是三亚决策层的集体共识。
今年,三亚将加快金融产业和产品转型,引进各类金融机构、金融区域总部,发展离岸金融、财富管理、保险服务等高端金融业态,推进总部经济及中央商务启动区规划建设;加快海棠湾保利C+会展中心、红塘湾会展中心、三亚凤凰国际机场保税物流中心、三亚佳翔航空货运农产品加工贸易冷链物流园、跨境电商产业园、南岛国家森林康养基地、海南信息安全基地二期、三亚智谷小镇、腾讯“城市超级大脑”等项目建设;纵深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进“一港三城一基地”规划建设,推动深海技术实验室正式运行,打造国家深海基地南方中心和国际一流的深海科技创新平台。
打造产业集群,追求较高的第三产业比重,成为很多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的重点举措。三亚主动适应海南自贸区、自贸港建设要求,城市高质量发展未来可期。(本报三亚2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