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很忙碌,几乎天天汇报工作,会议室一呆就是一天。
(资料图片)
虽然经历得多了,但我还是习惯在每次打重要电话、汇报工作前打草稿。
把核心东西都写在纸上,然后考虑逻辑关系、考虑用词、怎么开头、怎么结束,最后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步来。
可结果是我每次都超时,有时候说着说着自己忘记想说啥了……
看似这样是说话更周全,但你考虑逻辑势必会拆分一些点,去配合,结果绕来绕去,肯定把自己都整糊涂了。
很多时候我们想得越多,越不知道如何表达,考虑太多无用的东西,反而让谈话很累赘。
最后只是习惯“自说自话”而已。
所以,有时候说太多,倒不如正中要害地说一句!好的沟通能力,就是运用有效的表达,来达到自己的沟通目标。
如果我们听到别人乱七八糟说一大堆,能第一时间给翻译出来,也显得我们逻辑表达跟厉害。
觉得跟你说话很轻松,总能说到别人的心坎里,我们的表达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取得别人的信任。
如果想做到这一点,可以利用2分钟时间,好好阅读这篇文章,这将会极大地提高你的沟通和表达技能。
为了提高说话技巧,首先就是提高说话的质量。
大部分啰嗦是因为说了太多无关的词。
比如我们总习惯用“呃,啊,嗯,哦”这些词来代替思考,听得多了很容易让人觉得我们说话一点都不利索,反应慢。
比如我们习惯穿插很多个人感受:
“我觉得吧,这件事是这样的,小路跟我说,他听别人说事情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过程中有很多我们想不到的情况发生,可谁能保证呢,都说不好,是吧。”
但如果精简之后,我们可以说:
“我觉得这件事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需要早点启动备选。”
尽管所传达的信息是完全相同的,然而这听起来更自信,更加有主体。
所以,说话尽量减少填充词,不要使用太多书面复杂的句子,找出核心观点即可。
日常工作,语速控制在一分钟180个字左右即可。
比如讲话过程中,可以增加不同的语气变化、进行适当的停顿。
我们一紧张,不自觉地就会加快说话速度,就像背稿子,就想赶紧说完下来。
适当停顿会激发我们的思考,不要害怕停顿,要表现出足够的镇静,让人在听觉上感到有变化。
如果讲到开心处语气轻快、愉悦一些,讲到伤心处就表露出无奈的感觉,我们的表达就更能让人听进去了。
比如汇报中我们肯定知道有人会问问题,面试中会问具体事项。
那我们就预设问题。
比如之前看《奇葩说》,职场人阿宝姐的面试是这样说的:如果我没有在职场工作的这几年,我肯定做不好职场的辩题。
蔡康永直接问:你可以举个例子吗?
很自然地就把对方引导我们预设的问题里了,我们有时候就要故意漏一点破绽。
预设问题的前提是我们一定要准备好答案。
跟不熟悉的人聊天,我们会问一些问题,这很正常。
但当我们提出问题时,如果我们并没有分享有关自己的任何信息,却一直要求对方提供信息,很可能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想要建立更好的沟通连接,就一定要去分享一些有关自己的信息,用陈述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
比如我有次和先生的同事一起吃饭,她原来是做编辑的,我就很好奇,就多问了几句。
比如:你们编辑只是码字吗?你们做专业编辑的应该都是医药行业的吧……
后来我先生跟我说:你问得有点多了,你的目的性太强,当然不想跟你说了。你想知道一些事情,不要一味去问,而是让对方有欲望去说。
你可以说:我朋友也是做编辑的,她平常就写写字,也没什么晋升,工资也不太高。
这样说是为了暗示:我对你们这行很了解,没什么好奇的。
人都是争强好胜的,她会想:你肯定没我了解,自然而然会说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了。
比如和别人聊天直接问“你平时喜欢做什么?”
对方回一句:也没什么就是呆着。那我们接下来又没法继续聊了。
但如果你说:“你看起来身材很好,平时应该健身吧,肯定是个运动达人。”
这样说,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应,我们要多观察,说话前,往深层想一想。
一开始我不太懂低调做事,到底怎样才算低调。
后来我看了《富兰克林自传》,他是这样写的:
提出任何一项也许会被人认为能使提倡者的声誉高出自己的四邻一丁点儿的有用的计划,而又需要四邻帮助来完成这一计划时,如果此人摆出一副该计划发起人的面孔,那就太不识时务了。
什么意思呢?
就是我们需要别人的帮助,就不要大肆渲染自己有多么优秀。
想从对方那知道一些东西,那就学会隐藏自己,面子不面子的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把目的达到。
我们要让对方感觉有面子,让对方觉得我们没他不行,自然而然会达到目的。
说话是一种技能,就像任何技能一样,都是可以通过练习习得的。
心理学家大卫凯恩说:
当我们只学习一次某事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真正学会它,至少还不足以改变我们。他可能会激发灵感,但很快就会被数十年的习惯所淹没。
所以,任何技能都需要刻意练习,当我们真正走出去并实践你学到的东西时,才能提高沟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