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四大名著”可谓是家喻户晓。它不仅是文人墨客彰显文化的谈资,更是平民百姓茶余饭后的解闷读物。而且这四本著作也被国家教育部门放进书本,成为了升学考试的必考书目,伴随学生度过了大半的学习生涯。
(相关资料图)
可事实上,“四大名著”这一称号的确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诸多波折。它从最初的“四大奇书”演变而来,又经历了“六大名著”的淘汰,在漫长岁月的沉淀下,才终于稳定为现在的四本著作。那么,被淘汰的两本名著是什么呢?为何“六大名著”的说法没有流传下来,而如今的四部名著却地位如此之高呢?
一般来说,“六大名著”包含的便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六部作品,它们分别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在“四大名著”的基础上增加了另外两部作品。但直到现在,“四大名著”俨然成为了现象级称号,而“六大名著”的称号却不是很流行,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被剔除的是《聊斋志异》,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由几百个文言小说合集而成、描写妖魔鬼怪的作品,拥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其中的人文精神使得该著作具有优秀的文学价值,但它的某些思想却并不适合我们如今的时代。
其次被剔除的是《儒林外史》,同样,这部作品确实有其独特的魅力。例如极尽讽刺的艺术手法,悲喜交融的美学风格,以及生动形象的人物塑造,这些奠定了它作为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但也正因为其创作手法的高超,隐晦的讽刺手法,使得它相较于其他名著,更难在大众中流行。
在五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得益于文化长时间的积淀与传承,在我国形成了独特的数字命名文化,如“五岳”,“四书五经”“六艺”等。而“四大奇书”的说法则最早出现在明代,当时的著名文学家王世贞把自己最喜爱的四本书统称为“四大奇书”,它们分别是《史记》、《庄子》、《水浒传》、《西厢记》。
后来到了清代,文学家李渔在将王世贞与另一位文学家冯梦龙的“四大奇书”的说法,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作了比较之后,认为冯梦龙的说法更符合归类法。自此,“四大奇书”中的四本著作渐渐固定了下来。
当然,冯梦龙版本的“四大奇书”的说法能够逐渐流行,不仅仅是某个文学家认可的缘故,更是因为这些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它们拥有着丰富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深刻透彻的时政探讨,天马行空的想象,光怪陆离的传说,这些都为作品的吸引力与传传播度添砖加瓦。
“四大奇书”的称号成型于明代,流行于明末清初。但“四大名著”的现代说法却很晚,而在这个新的称号正式成型以前,“四大奇书”还经历了一次关于其所包含作品的变革。清朝顺治年间,《金瓶梅》被列为禁书,而《红楼梦》的问世,则取代了《金瓶梅》的地位,成为新的“四大奇书”之一。
事实上,《金瓶梅》被取代,也有其自身原因。首先是作品的主旨思想并不适合当做世人的普及读物,尤其不适合青少年的阅读。这类作品因为其门槛较高,所以多流行于士大夫之间。而这些人又有足够的鉴赏能力,懂得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未被浅薄的表象所迷惑。
《红楼梦》相比于《金瓶梅》,其优秀卓越之处在于将人间的写实与才子佳人的郎情妾意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内容本身的诗意刻画,是吸引大量读者进行研读、传播的坚实基础,这也决定了它取代《金瓶梅》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至此,去掉《金瓶梅》,而包含《红楼梦》的新“四大奇书”已经成型。各名家关于这些作品的点评,使得更多的读者深入了解到了这些古典名著的魅力所在。直到许久以后,“四大奇书”的称号才慢慢过渡为“四大名著”。
可以确定的是,“四大名著”的说法,并不是某个人特别规定的,而是由人们的习惯自然演化而来的。建国以后,人民文学出版社提出四项计划,其中就包括这四部作品的大量出版。大约从这时起,口语化的“四大名著”便开始流行。
后来,上世纪的一段时间里,大量的文学作品被禁止,但唯有这四部作品被特许出版,这也更坚实了其“四大名著”之称。等到90年代以后,我国的出版界担负起了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国家也对此极其重视。这一时期,图书中使用“四大名著”一词已经屡见不鲜。
从“四大奇书”到“新四大奇书”,再到如今的,排除了《聊斋志异》与《儒林外史》的“四大名著”,称号的改变反映了名著在岁月的长河中给世人留下的经久不衰的经典形象。但是,这并不是说没有入选“四大名著”的作品就很差。一部作品,不论其写作手法如何高超,思想如何深刻,要想成为一部经典作品,首先要保证的就是可读性。
就像《金瓶梅》,其创作思路以及故事内容比起其余的名著毫不逊色,但它隐藏在表面的深刻思想,却不容易领会,所以这部作品很快被《红楼梦》所取代。当然,即便许多作品没有入选流行的“四大名著”,但这些作品本身的文学价值也当得起“名著”之称,也同样值得我们细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