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 正文

佛教起源于哪里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为何如今在印度逐渐衰弱?跟5大因素有关

2023-07-09 19:47:48    来源:红五百科    

地形图


(相关资料图)

今天的印度是全世界人口数一数二的国家,他们的宪法明文规定废除了种姓制度,但在印度社会处处可见种姓制度如影随形的在每个细节当中。这个1947年才独立的年轻国家背后却乘载着超过四千年的文明,这样新颖却又传统并存的国度,让印度充满着无法用普遍思维模式可以理解的千奇百怪。比如,在印度发源的佛教。

印度

佛教作为世上三大宗教之一,曾是印度历史上数个王朝的国教。佛教在古印度曾经无比辉煌,可以说是古印度的文化输出象征。

佛教传播

但是自公元12世纪之后,佛教突然在印度历史中消失,那么,从印度本土兴起的佛教,为何在这块发源地逐渐消失了呢?

欢喜佛

印度4000余年文明简史

古印度

先来看看印度4000多年历史的分期,从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文明中的哈拉帕与摩亨佐达罗城市文明进入到公元前1400年古印度文明核心的吠陀时代,这时候从原始宗教信仰发展到婆罗门教。

约公元前三千年印度河文明的范围及主要据点

接着公元前6世纪佛教与耆那教的出现将印度文明发展带进另外一种高度,此时也开始出现影响印度文明发展颇为深远的孔雀王朝与贵霜王朝,从这个时间段起印度进入了新宗教与帝国时期。

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范围

其后印度文明开始进入到3世纪古典时期,从巽迦到笈多王朝再到戒日王朝,除了这些较为人所知晓的印度历史外,同时还有位于南印度的哲罗、潘地亚与朱罗。

印度河盆地地图

当婆罗门教转而形成印度教,佛教的分支及陆续东传与南传后,第二波外来势力再度冲突了印度文明的发展。

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

13世纪突厥与蒙兀儿人先后进入印度,带来了伊斯兰文化与波斯文化,直到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统治及19世纪的英女皇直属殖民地,将印度带进另一个新的局面,一直到1947年脱离英国独立的“印度共和国”为止。

遗迹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婆罗门教的时代

印度河河谷文明分布

前面说到,印度河流域文明是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以印度河周边地区为中心的繁荣文明开始。提到印度河流域文明,较为有名的是以砖瓦建造、高度规划的都市。

示意图

其实遗迹当中也有发掘出牛或与湿婆神非常相似,做着瑜珈动作的人物印章,又或者看来像是神官或女神的塑像。但是由于目前还无法解读古印度文字,因此印度河流域的人们究竟信仰何种宗教也尚未明朗,但可以想见,当时可能已经具备目前印度神明的原型。

印度河平原

到了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由北方入侵印度。而雅利安人的宗教,就是婆罗门教(吠陀教)。

印度地图与神明

他们以婆罗门教来支配当地的原住民(非雅利安民族),将所有人分为婆罗门(僧侣、祭司阶级)、刹帝利(战士、王族阶级)、吠舍(农民、商人、手艺人)、首陀罗(奴隶阶级)及其他,身分的由来则定义在神话当中。

印度种姓制度

不同的阶级有各自应该扮演的社会角色。婆罗门要传达众神的言语,刹帝利则是保护婆罗门及守卫国家,吠舍身为平民必须埋首于农业及商业,首陀罗则服侍以上3类人,身分地位会继承给子子孙孙。

种姓制度分类示意图

印度非常有名的“种姓制度”,这种身分制度固定的思考模式,在此时就已经成形了。

《马可·波罗游记》记载 :印度奎隆王国收胡椒的黑人

肌肤颜色较白皙的雅利安人,非常害怕如果与肌肤颜色较黑的原住民混血的话,很可能会使自己失去原有的优势,这样的思想也一直传承到现代。

天竺

北印度孔雀王朝:信仰佛教,将婆罗门教逼到绝境,5大因素让佛教故步自封与异质化,最终在印度消失

因陀罗

古代印度有为数众多的王国,但即使国家不相同,大家也都会护持婆罗门教。这是由于保护婆罗门这件事情,就是王族身为刹帝利阶级的工作。婆罗门众人会唱诵献给神明的歌曲,也就是《吠陀经》,来进行祭祀,祭典的步骤以及方法也都已经有了精密的规划。

示意图

但是,针对婆罗门教过于拘泥于祭典仪式一事,终究还是出现了反对的声音。如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诞生的佛教,是由释迦族的王子──释迦(乔达摩.悉达多)所发起的宗教,另外还有严格禁止杀生的耆那教等等。

示意图

佛教相当注重人文精神,反对婆罗门的种姓特权及吠陀神圣的观念。事实上,佛教由于主张众生平等,使得底下阶层的人们容易亲近佛教。

犍陀罗的释迦牟尼佛像

这个时期诞生了如此多的思想模式,同时也出现了信仰佛教的王国,而将婆罗门教逼到绝境。

犍陀罗的释迦牟尼佛像

尤其是到了公元前3世纪左右,首次统一印度的北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对于佛教有深厚信仰,连在政治上也纳入了佛教的思考方式。

孔雀王朝

从阿育王时期的兴盛到12世纪末13世纪初在印度的销声匿迹,佛教经历了种种兴衰变化。其实,任何一种习俗或制度,初成立时,似乎都有助于社会、宗教、人类的进步,但若不能与时俱进,随时代的变迁而做适当地调整、修正,日久之后,反而会阻碍进步。

印度佛教

许多因素固然促成了佛教的兴起和发展,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后来都变成了佛教衰颓的原因,有的源于印度地区文明的特质,有的则源于佛教自身的特性,不能简单地用商羯罗崛起或阿拉伯和突厥人的入侵与屠杀来说明。

印度佛教地图

佛教在印度消失的原因大体上可归纳为佛教的故步自封与异质化一是僧侣的超然地位,使得僧众脱离广大人群。二是佛教不干涉社会习俗的态度,在错综复杂的信仰和仪式中,失去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三是不能吸收最好的知识份子导致学问的退步,逐渐失去君王和国人的信仰。四是密宗的兴起,使得佛教婆罗门教化,终被后者所兼纳。五是受到迫害,因为佛教集中于寺院中,所以可以在很短期间内毁灭佛教信徒和他们所收藏的经典手稿,就在印度被彻底地消灭了。

印度佛教浮雕

婆罗门教转型:吸纳长处,走向印度教的时代

地形图

而遭到周遭环境压迫的婆罗门教高层,有鉴于此一局面,除了保留自己原先信仰的神明以外,也开始纳入原本在印度就受人信仰的当地神明,或者非常受欢迎的英雄故事等等,将其他宗教的思想加入自己的典籍当中,这点比佛教做的好。

示意图

一般认为印度的两大叙事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在这个时代就已经具备原型,这两者都是古代王国的英雄故事,受到人民的亲近喜爱。原先为口头传承的叙事诗正式转化为文章形式,据说是在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4世纪左右,而这个时代婆罗门教正与印度教成形的过渡期重叠

婆罗米文石柱阿育王敕令碎片

婆罗门教在纳入其他神明故事的时候,会表示“其实这位神明和婆罗门教的某位神明是同一位”,并将神话故事以“英雄黑天其实是毗湿奴转生到人类世界的姿态”或者“这个土地上的女神其实是湿婆的妻子”等方式来阐述原先的神话,打造出《吠陀经》以外的全新典籍。当中甚至连反对婆罗门教的释迦,也成了毗湿奴的化身之一;但他的工作,正是离间那些不信仰《吠陀经》的恶棍或者神魔们。

示意图

如此一来,婆罗门教就在维持原本定义的身分制度与传统下,纳入各式各样要素持续发展,进而逐渐变化为印度教。

印度教

印度教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印度的宗教”,也就是原先是雅利安人宗教的婆罗门教,在印度这块土地上生根成为当地民族的宗教。

印度教大师商羯罗

自4世纪到12世纪,是印度教最为繁盛的时期。有许多梵文的文学作品,以及将献给神明的颂歌集结而成的典籍,以印度教为中心的印度文化也逐渐成熟。

印度教

莫卧儿帝国:进入伊斯兰王朝的时代

迦腻色伽一世时期贵霜王朝的范围

之后,印度教王国由于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压力而陷入困境。他们从西北方侵略进入,以其高超的机动能力消灭了大部分的印度教王国,并且逐步扩大势力。

阿拉伯帝国的扩张

13世纪初期,以目前印度首都德里近郊为中心,出现了之后被称为德里苏丹国的王朝时代。

不同王朝下的德里苏丹国

由于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因此在这个时代,位于北印度的印度教寺庙及佛教僧院等建筑物大多被破坏殆尽,佛教在这个时期便自印度消失了。

佛教传播与发展

到了16世纪,穆斯林的王朝莫卧儿帝国已掌控了北印度。莫卧儿帝国逐一征服了印度各王国,但是当中也有帝王为了防止为数众多的印度教徒反抗,不但废除部分税金,还自己迎娶印度教王国的公主为妃等,努力想达成两方融洽生活。

莫卧儿帝国

因此在这个时代,印度教与伊斯兰教文化融合的建筑及艺术也开花结果。以白色大理石闻名于世的泰姬陵就是在莫卧儿帝国时代兴建的,属于伊斯兰教的陵墓。莫卧儿帝国到了17世纪末为止,几乎掌控了整个印度。

北印度的泰姬玛哈陵

另外,南印度则有自古一脉相承的印度教王国。南印度的各王国由于与罗马、东南亚及中国等海外国家进行贸易,因此累积许多财富,甚为繁荣。

南印度坦贾武尔的布里哈迪希瓦拉神庙

从8世纪到11世纪左右兴建了许多大型寺庙,除了梵文以外,同时也发展出坦米尔语、泰卢固语、康纳达语的文学。之后他们对于北方的穆斯林王国产生警戒之心,因此开始兴建能够抵御外来攻击的大型城堡以及周边的城镇,对于印度教众神的信仰也更加强烈。

印度德干高原

地理上,印度有几大分区,包括“德干半岛区”、“喜马拉雅山脉区”、西部沙漠及“恒河平原”,各区的地理特性与天然界线让南北印度在历史地理人文上存在大不同。

印度四大板块

有些资料在说到印度时,会把整个印度区分为“北印度”及“南印度”,理由正是由于上述提到的印度北部与南部文化差异。北印度受到穆斯林的影响,而南印度的印度教文化色彩则较为浓厚。

南亚

从英国统治时代走向现代:族裔飞地在印度遍地开花

印度古寺庙

莫卧儿帝国的势力逐渐减弱,到了19世纪转为由英国统治印度,现今印度之所以能够使用英文沟通,正是英国统治时代留下的习惯。

英国殖民印度

通过英国,各式各样的思想得以进入印度,但印度教徒的日常生活中仍存在着众神,并没有因此消失。印度人能够发起从英国独立的运动,他们对于众神的信仰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19世纪初的天城文手抄本《梨俱吠陀》

现在仍然非常虔诚的印度教徒,会在家中的祭坛上供奉物品向神明祈祷。而众神是以毗湿奴或湿婆为中心,另外也包含了叙事诗中的英雄黑天、赐予人类财富的迦尼萨,还有在《梨俱吠陀》当中登场的学问女神萨拉斯瓦蒂等,五花八门。和历史的走向不同,众神仍然持续受到人们信仰。

印度-孟加拉国边境的标记了飞地的地图。左下角带有箭头的标示(47号飞地中的19,19号中的51)指向的外飞地

近年来常被提及的地理名词“飞地”,泛指在某一地理区境内有一块隶属于其他族群、主权的区域,而族裔飞地则是飞地概念的延伸,也就是从国境领土的硬性规范概念延伸至软性的族群领域。

印度-孟加拉之间的飞地

这样的异质群体逐步具体化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地景,在印度就有许多这样的族裔飞地:法国殖民地朋迪谢利、葡萄牙殖民地的果阿都是长期在他国的文化影响下,直到上个世纪下半叶才加入印度的属地之内。

印度

自印度河流域文明时代至今,这长远到难以想像的日子当中,印度的神明想必始终守护着印度这块土地吧。

印度洋海底地貌图

印度这个拥有多元民族与文化的国度,在历史洪流中兼容中亚、伊斯兰与西方的优点,透过其文字、宗教、政治的影响力,奠定南亚霸权的地位。

[责任编辑:editor]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