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 正文

湖南永州道县名字的由来,建置历史来龙去脉

2023-08-17 20:46:49    来源:红五百科    

道县位于湖南南部,潇水中游,南岭北麓。东接宁远县,南邻江华、江永县,西靠广西全州、灌阳县,北连双牌县。道县是零陵地区南六县的交通枢纽。昔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封建统治者在此筑修石城,设州建郡。秦代建县时称营蒲,取义于县在营水之滨。唐代置州,始名营州,唐贞观八年(634)为道州。 清道光《永州府志》:道州“以营道山得名”。道州又后改道县,雅称”莲城”。

道县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县境内已有人类活动。


(资料图)

舜王时期,舜封弟象于有库(也作有鼻,原道县江村一带,1965年划归潇水林区管理局。唐以前,于此地建象祠,后废)。春秋、战国时属楚国。

秦赢政二十六年(前221),王翦平定江南,修都庞之成,请设营浦县,隶长沙郡,获诏准。城址设潇水、濂溪河汇合处东北岸东门村旁。

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置零陵郡,营浦县属之。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分零陵郡置营阳郡,营浦为郡治。晋太康元年(280),废营阳郡,其辖地入零陵郡,营浦属之。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分零陵郡,复置营阳郡,营浦为营阳郡治。南朝梁天监十四年(515),改营阳郡为永阳郡,营浦仍为郡治。

隋开皇九年(589),改零陵郡为永州总管府,废永阳郡,并营浦、谢沐二县为永阳县,属永州总管府。大业三年(607),永州总管府复称零陵郡,永阳县属之。

唐武德四年(621),以零陵郡之营道、永阳二县置营州,设州治于营山下之小坪(今道县清塘乡小坪村)。改永阳县为营道县(原营道县改为唐兴县),迁县治于小坪。次年,改州为南营州。贞观八年(633)改名道州(得名于营道山—今紫金山)。贞观十七年,废州入永州,营道属永州。上元二年(675)州复置,统五县,营道属之。天宝元年(742),改州为道州江华郡,改县为宏道,迁州、县治于今县治地。乾元元年(758),废郡名,复称道州。五代十国时期,道州仍辖五县,宏道属之。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改宏道县为营道县,改道州为道州江华郡,营道县属之。两宋  时期,道州江华郡辖四县:营道、江华、永明、宁远。

元至元十三年(1276),道州置安抚司。十四年改为湖南道州路,置总管府。营道县属湖广行省湖南道道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改道州路为道州府,营道为府治。九年,降为州,仍名道州,以州治营道县省入,辖三县(宁远、江华、永明)。崇祯十二年(1639),析宁远县新田堡置新田县,并隶道州。

清康熙三年(1664),道州为县级散州。

民国2年9月,改道州为道县,属永州府。民国3年,道县属衡阳道。民国27年,道县属湖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11月15日,道县和平解放,属永州专区。1950年5月,属零陵专区。1952年11月,属湘南行政公署。1954年7月,属衡阳专署。1962年10月,属零陵专员公署(1995年改永州市),沿袭至今。

道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先民在这里栖息繁衍。相传舜帝南巡九嶷,封弟象于有库,即在此地区。再往后,从出土的西周甬钟、铜钺和战国时期的刀币,证明它是我国南方开发较早的地方之一。

秦代是道县古代经济发展里程碑。首先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经略岭南,征发成卒,修筑新道,拓展交通,传播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加速了南北民族融合过程;再是因王翦之请,公元前221年于此建立营浦县,为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条件。

汉代,从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长沙国南部地形图》标示,营浦在那时已处于中心城邑的重要地位。今杨家乡出土的西汉银饼,说明当时此地已有人使用银币进行商品交换。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天下板荡。中原蒋嵩、熊尚由宦游而落籍于此,不仅对传播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起了一定的作用,且为后来山东青州人氏不断迁入县境发生重要的影响(道州汉族居民大多由山东青州迁来)。

南朝齐永元元年(499),县人周晖、王僧粲起兵反对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剥削,农民“悉皆蜂起”响应,为后来饥寒交迫的劳动人民不断反抗封建压迫开创先例。

唐初,由于“襟带两粤,屏蔽三湘”的地理位置,始置营州,贞观八年改称道州,后一直是封建时代湘南军政重镇。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推行,促使人口、耕地增加,农业生产较前发展。乡村设立圩市,种植柑橘,进行稻田养鱼。开始用犀牛角和零陵香向朝廷进贡。但相对于中原,这里却是“蛮夷遐方”,朝廷不断向道州贬官谪吏。元结、阳城、吕温、薛伯高等人都曾在此作过刺史。有的因奏罢侏儒之苛政而垂誉后世,有的则在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有的则创立学宫以培养人才,都为提高道州的文化作出过贡献,为后人所称道。特别是元结的诗作,是当时战乱给农民带来巨大灾难的真实写照,更是难得的史诗。

宋代,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结束,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境内在农业方面,垦复荒地,增加梯田。种稻之外,又种麻种豆,沿河开始使用水力筒车。在工商业方面,锡矿、铁矿的开采已有较为可观的规模和冶炼水平。皇祐年间(1049~1054),道州已成为全国20个官设冶铁贸易机关场所之一。熙宁六年(1073),由于准食粤盐,县城(今道江镇)自然形成了九嶷山地区(今零陵地区)南北商品流通的枢纽。对朝廷的贡品除了自然资源的零陵香外,还有农副产品——细苎。在文化教育方面,书院兴起,人才辈出,擢进士者达79人。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为宋、明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其《爱莲说》更是传诵千古的散文名篇,影响到后来湘南的官学、私学无不推崇理学,培育了有理学造诣的儒生达38人。宋朝后期,朝政荒淫,外患频仍。封建统治者征敛不断加强,南方军饷苛重。“鄂兵岁用米四十五万担,于永州、道州……科拨”,使经济发展受到压抑。

元代,地处湖南边陲的道州人民,遭受沉重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生活悲惨、反抗激烈。大德九年(1305)元兵“围剿”道州,是湘南瑶族影响深远的血泪史。至正元年(1341),爆发蒋丙起义,规模之大,震动湘南,打击了地方官府的统治。

明代,道州曾一度升为府,旋降为州,后又省县入州。由于农业、手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商业较前发展,基本上奠定了后来相当长一个时期社会生活的格局,城厢称坊,农村为里;圩市渐趋繁荣;佛寺道观,遍及城乡。道州雄伟坚固的石城和文庙栩栩如生的五龙浮雕以及宏丽细致的石牌楼,都是这个时期的杰作。以后,由于阶级矛盾的激化,又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到崇祯十六年(1643),张献忠率起义军南下,连克道州、江华等地,委派官吏,称雄一方。

清初,民族矛盾急剧上升,明将何腾蛟、农民起义军李定国都在这里与清兵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战后“民多流徙,烟舍寥寥”,经过较长时期才“渐复其旧”。农业发展,商业、手工业也随之兴起。州城出现了桐油、毡货等牙行。清《道州志》描述了当时的市场:“西门街上,商店鳞次栉比,百货俱全;西门河边,沽帆如织,客货连云;道州城区,人烟云集,商贾辐辏,居然一大都会……”。到清朝晚期,封建农业已发展到尽头,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官吏横征暴敛。正常年景,“民勤劳作,终鲜盖藏”;灾年,“民无所食,只得掘草根野菜充饥,流离失所,其状至惨”。鸦片战争爆发后,帝国主义势力不断入侵和鸦片的输入,使偏僻的道州也深受其害。咸丰二年(1852)六月,洪秀全率领太平军进军湖南,攻克道州,并进行有名的“湘南扩军”,道州成千上万的贫家子弟参加起义行列,组成一支骁勇善战的“道州大旗营”。使太平军武装力量迅速发展壮大,为转战东南、定鼎金陵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思想基础。

道光、咸丰年间(1821~1861),道州又崛起了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何绍基,他以独特的回腕写出了别具一格的“何字”,沉雄峭拔,潇洒飞动,已发展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很有生命力的流派。

辛亥革命爆发,道州知州徐方泰屈于民众、士绅的压力,顺应潮流,易帜反正。中华民国建立,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商业手工业较前发展。但大量土地仍被少数地主、富农占有,广大贫苦农民无地或只有少量土地。生产力受到了束缚,生产水平低下,人民生活困难。加上军阀混战,外侮频仍,社会动荡,经济不断受到破坏。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进步思想唤起了道县人民首先是知识分子的觉醒。县城两所小学热烈响应,罢课上街,集会游行。何宝珍就是这时期涌现出来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杰出人物,悲歌慷慨,不屈不挠,用生命填铺了为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成为流芳千古的潇湘英烈。

漫长的历史时期,道县一直是个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县。封建制度加剧了社会矛盾,无地和少地的广大农民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生产力长期停滞不前,人民生活贫困。1949年11月15日,道县和平解放,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40年来,道县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改变了过去“一穷二白”的面貌,人民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及健康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道县必将大有作为,前景辉煌,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以崭新的风貌崛起于潇水之滨。

[责任编辑:editor]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