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WW)3月22日,以“5GtoB产业链协同,助推数智化转型”为主题的“5G扬帆系列沙龙”第四期如期举办,中国移动研究院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研究所技术经理杨博涵发表了《5G+工业互联网技术展望》的演讲,他认为:“我国具备全球最齐全的工业品类,依托领先的CT技术,运营商在工业互联网发展中可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只有不断加强对工业的控制以及加深对工业机理研究,才能使平台能力业务下沉,提升工业制造能力和社会生产力。”
依托我国领先CT技术发展IT和OT
全球工业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与主要国家“重返制造业”的产业发展趋势相吻合。德国依托扎实的OT技术,美国依托优势的IT技术,带动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杨博涵认为,我国的优势在于CT领先,正以需求为导向,促进OI、CT、IT深度融合,目前在融合标准、解决方案、应用示范、复制推广等方面进展显著,正逐步实现“从0到1”的突破、“从1到N”的复制。
当前工业发展处于工业4.0阶段,自动化与数字化不断融合,数据成为新的生产力,产业正经历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软件重新定义世界过程,向智能化迈进。在工业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自动化时代,当下已经迈入工业4.0的演进过程中,自动化与数字化不断融合,数据成为新的生产力,正在经历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软件重新定义世界的过程,最终完成工业智能化。
图1 工业自动化未来简图
我国工业+互联网的优势在于CT领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杨博涵借用邬贺铨院士对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剖析,认为我国“工业+互联网”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一是重外网轻内网:受制于工业内网,企业设备联网率很低,数采水平落后,外网的质量已经很高。二是重平台轻现场:回避现场数据难采集问题而主攻平台“企业大脑”,但平台只是汇集底层统计数据和外部数据对实时性要求不高,现场生产过程控制的“企业小脑”更为重要。三是重标识轻应用:由于数据安全的原因,标识的作用在外网有限,而痛点应用需要高质量内网支撑。
“目前看来各个国家根据自身的特色逐渐发展起来了,各国都想取长补短,最终也是要达成统一的目的,通过自己的长处进一步提升工业制造乃至社会的生产力,各国工业发展的愿景一致,只不过选择了不同的路线。”杨博涵分析道,比如德国2015年发布了“工业4.0”第一个版本,德国的工业互联网的路线从控制、工业机理向上发展。美国作为工业强国,也有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发展道路,无论是互联网网络还是IT技术非常发达,所以美国选择了贴近自己突出能力的方向,数控取得一定的成果后再去编排控制整个网络。“中国重场景需求,我国在通信领域已经算得上‘排头兵’,在3GPP上已经有很大的参与度和主导权了,带动后来OT和IT的发展,这是我国的要走的技术路线。”杨博涵表示。
深入了解行业需求,解决应用场景痛点
5G在垂直行业的应用已经驶入深水区,中国作为在数字化建设中走在全球前列的国家,许多行业壁垒和技术难题需要自己解决。杨博涵在谈及5G推广和后续其他应用部署上遇到的困难时表示:“真正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回到起点。”
“随着5G的蓬勃发展,工业互联网有很多新能力、新功能、新特性在不断发展,也有许多创新技术被运用到行业中。5G至少在5年前在规划这些技术及标准时并没有大量的垂直行业参与进来,很多工企参与到相关行业标准的编写当中来也是近几年的事情,运营商的5G与不同行业做适配难就是最好的体现。”
基于此,杨博涵认为面对当下的困境有两条路可以走。第一,发掘已有的技术能,去发觉行业真正的痛点,将5G真的应用到行业的场景中。例如,地质勘探领域对5G有很大的需求,需要将海量节点仪采集的数据大规模的上传,其实勘探领域自身对此已经有很深入的研究了,需要进一步挖掘其他需求。第二,要把新的技术引入进去,要从规则上、机理上解决不同行业面临的通信领域的问题,比如刚在3GPP R19 SA1立项的无源物联技术,就是将RFID的技术思路引入了5G当中。从应用层宏观来讲就是做好技术集成,对于运营商和其他行业服务者来说,怎么把应用集成商、网络能力供应商、应用商、客户的自有能力、合作伙伴更好地用技术串联起来,不同企业和行业从中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将是5G未来真正深入行业的重点。
当下,“5G+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将是不同行业共同探讨和共同研究的热点话题,这将会带动相关产业如交通、电力、医疗、政府、旅游等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运营商和不同的领域的企业需要不断进行适配、磨合,共同推动相关标准的不断演进,才能数字化的道路上形成合理,促进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