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 > > 正文

大模型冰火两重天?GPT访问增速大跌,国内产品热度也下滑,但一天N个发布

2023-07-03 18:56:15    来源:三言Pro公众号    

当下,大模型、AIGC到底是火还是不火了?让人摸不着头脑。一方面,有国内外的创业公司卖身、ChatGPT的访问量增速下滑、普通用户使用频次及关注度下滑;一方面,行业、大公司们动作频频,热火朝天。


【资料图】

似乎,火了半年多的这个行业到了一个十字路口。

傅盛朱啸虎激辩

ChatGPT访问量增速下滑

行业出现不同声音

猎豹移动CEO傅盛和投资大佬朱啸虎在朋友圈激辩ChatGPT,引起了一阵讨论热潮。

朱啸虎站在投资人的视角给ChatGPT领域的创业破了一盆冷水,他认为ChatGPT对创业公司很不友好,因为它太强大了,创业公司基于ChatGPT能够创造的价值非常单薄,企业未来两三年内请大家放弃融资幻想。

而傅盛则比较乐观,表示硅谷一半的创业企业都围绕ChatGPT,认为ChatGPT能带来巨大的价值和创业机会。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ChatGPT的看法正在慢慢发生着变化,而在一两个月前,大家对ChatGPT都抱有极大的热情,期待着美好的未来。

这时候关于ChatGPT变冷的声音开始多了起来,尤其是最近有几个事,让这种声音越来越大。

一个是国内率先举起ChatGPT创业大旗的创业者病了,公司被收购。

在某些人看来,这是对ChatGPT行业的一个打击,消减了行业信心。

还有一个,根据网站数据分析工具SimilarWeb数据,前期ChatGPT的访问量增长率惊人,1月份的环比增长率为131.6%,2月份为62.5%,3月份为55.8%,在4月份明显放缓,环比增长率为12.6%,到了5月,这个数字已经变为了2.8%。6月的环比增长率有可能为负数。

有人解读,ChatGPT进入瓶颈期,使用人数越来越少了。

而一直看衰ChatGPT的2018年图灵奖得主、FaceBook首席人工智能科学家杨立昆,再次预言五年内没人会用ChatGPT。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给人的感觉似乎是ChatGPT真的不行了,但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笔者认为,正如傅盛和朱啸虎对于ChatGPT截然不同的态度一样,其实更多是不同群体以及视角的问题。

你有多久没用过ChatGPT了?

各种指数显示:国内相关产品热度也下滑

相信在很多人眼中,ChatGPT类的产品就是一个玩具。

本来一开始就是图着新鲜去的,过一段时间新鲜劲也就没有了。又有多少人用ChandroidatGPT当成生产力工具呢?

事实上,ChatGPT本身就是个门槛挺高的玩具,即使是国内的一些同类产品受众也多是一群媒体同行在用,普通用户又能有多少。

前几天,在媒体群里不少同行都表示很久没有打开ChatGPT,笔者也是其中的一员。

确实,一开始ChatGPT是行业热点,加上国内产品如雨后春笋的冒出来,为了写文章蹭热点,ChatGPT打开的频率确实比较高。

这段时间发产品的节奏稍微减缓了点,再加上大厂基本已经都落脚了,小公司、小产品也很难引起大家的注意了。自然而然地对ChatGPT的关注就慢慢弱化了。

这种情况推到普通人身上也大抵是适用的。

各种搜索指数反映了这种变化。微信指数显示,无论是ChatGPT还是国内的文心一言、通义千问,它们的关注量和热度都出现明显的下滑。

ChatGPT的热度最高峰是在5月份,这和我们的体感是一致的。文心一言、通义千问的热度则集中在它们刚发布的时间点,文心一言3月份发布,通义千问4月份发布。

百度指数也体现了类似的趋势,不过稍有差异。大体上都是热度都处于持续下降的趋势。

这种在搜索热度的下降,确实一定程度反映了普通人对ChatGPT的关注度也减弱,但这是否意味着ChatGPT就凉凉了?

经常上网冲浪的人会有这样一种感觉,那就是互联网上的热度总是稍纵即逝,十天前的热点话题现在估计都无人问津了。

而对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ChatGPT没啥实用性,过了新鲜劲自然就不怎么关注了。毕竟媒体也是追逐风口的,总有新的话题被挖掘。

还有上文提到的ChatGPT访问量增速大降,被认为是ChatGPT变冷的佐证。

这种看法是有点过度解读的成分。ChatGPT增长速度本来就是不同寻常的。

去年11月发布,不到两个月日活量就超过千万。仅仅两个月,月活用户就达到1亿人,成为历史上增速最快的应用。

今年4月份,ChatGPT的全球访问量再创新高,达到17.6亿次,超过了必应、DuckDuckGo等其他国际搜索引擎,达到谷歌的2%和百度的60%。

ChatGPT已经成为超级应用,而且还是在中国市场基本缺失的情况下。

你能说ChatGPT凉了吗?它是增长得太快,已经遇到了天花板,而这个天花板是很多APP一辈子都无法逾越的高峰。

说实话,目前来说ChatGPT更像是玩具,它还需要慢慢地成长。接下来随着功能不断强大,使用门槛不断降低,它还有增长的空间。

普通人看ChatGPT似乎不火了,但行业里却十分的热闹。

刷屏的发布会

圈外不火圈内热

最近一段时间,大模型的消息时不时在朋友圈刷屏。

上周的某一天,笔者的朋友圈里就看到3场大模型有关的发布会。

其中有360举办的GPT产业联盟成立大会,火山引擎的“V-Tech体验创新科技峰会”,还有一家HR SaaS企业的大模型产品发布会。

上周还有:中国联通发布了大模型产品鸿湖图文 AI 大模型1.0。6月27号,京东也宣布将推出言犀 AI 大模型。

还有蚂蚁集团证实正研发语言和多模态大模型,定名“贞仪”;腾讯宣布打造行业大模型精选商店,提供一站式服务;华为将于7月公布盘古大模型的重大升级,也将发布面向AI大模型的新款存储产品……

如果换到行业的视角来看,你会发现这段时间国内的大模型行业十分的热闹。

而在今天,更是“疯狂”:

李开复亲自筹组大模型公司零一造物正式上线

百度文心一言上架App Store

0元定制数字人,商汤如影全平台上线

天眼查联合华为云发布全球首个商查大模型

企查查全球首发商查大模型“知彼阿尔法”

都抢起“首发”了,你说有多卷。

之所以有圈外热度下降、圈内火热的现象,简单来说归结于To B还是To C。

在周鸿祎看来,大模型是生产工具,会成为水煤电这样的基础设施,只有放低身段,赋能百业千行,才能成为工业革命级的生产工具,引领工业革命。

大模型大有可为,但是将大模型产业化、垂直化,服务产业数字化更有发展前景。

大模型未来在企业的落地形态一定是多个垂直小规模的大模型的组合。这也是很多业内人士的观点。

笔者认为,通用大模型的最终形态应该是潜藏在应用的背后,用户能够体验大模型带来的便利,却不一定要直接感知它的存在。

现在ChatGPT也在做各种插件,开始联网,在不断加大可拓展性。微软的bing的形态是大模型未来形态的一种初级尝试,ChatGPT的存在感还是太强。

不久前,OpenAI将打造大模型商店,打通所有ChatGPT应用,可以简单理解成ChatGPT的“App Store”。

OpenAI也曾表示将避免与客户直接竞争,未来不会发布超过ChatGPT的更多产品。

无论是ChatGPT还是国内的大模型产品,接下来的发展都是更加偏向B端,通过向B端提供能力,然后最终传导C端。

不过ChatGPT在C端的野心可能更大,近几日有外媒报道,OpenAI正为ChatGPT制订更宏大的计划,希望将ChatGPT打造成“超级智能个人工作助理”,满足个人更多样的需求。

这也是朱啸虎担心所在,他认为ChatGPT太过强大,如果ChatGPT在B、C端通吃,那么其他大模型企业将面临很大的压力,所以他对大模型的创业热潮有点担忧。

而目前国内的大模型投资领域,也表现出一些独有的特点。

这波大模型创业潮

大佬们各自组局进场

国内AIGC一个月融资9次

今年2月份,王慧文发出“人工智能宣言”掀开了国内大模型创业的序幕。大佬组局开始成为国内大模型创业的一大特征。

除了王慧文的局,大模型创业舰队还至少包括以下这些,清华系盘踞半壁江山。

据腾讯科技统计,其他创业团队还有前商汤科技副总裁闫俊杰创立的MiniMax;杨植麟创立的月之暗面;清华计算机系李涓子和唐杰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的智谱AI;王小川创立的百川智能;前Google科学家、出门问问创始人兼CEO李志飞等。

来源:腾讯科技

这些创业者被分成三派:大佬派、学院派和创业者。

大佬派们早已是互联网php行业的大佬级人物;学院派多在高校任教,在学界有广泛影响力;创业者顾名思义就是还在创业路上。

这些大佬团队构成了当前大模型创业的前驱力量,在资金和影响力上都有着优势。

对于大模型的创业小团队来说,想要融资就太难了。而大模型对资金和技术要求都很大,前期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

其实这也是大佬们抱团创业的重要原因,花钱去赌不了解的小创业者,不如和彼此相识的行业大佬们组队去博,这样胜率远比前者高。

如果站在普通编程创业者的角度来看,大模型虽然很热,但它却很难给普通创业者带来机会,大佬们的舰队远比他们强大,投资者也更倾向于大佬团队。

据《2023年5月全球AIGC行业月报》显示,2023年5月,全球AIGC行业融资总额达35.53亿元,融资次数共计12次。其中国内AIGC行业融资总额达1.83亿元,融资次数共计9次。

在国内市场,大模型行业的投资热度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平均单项融资额刚刚2千万。

此外,CB Insights确认的ChatGPT概念领域,目前约有250家初创公司,33%尚未筹集任何外部股权资金,51%融资进度在A轮募资、或A轮之前。

从全球来看,仍有大比例的创业公司未获得融资,或者融资还处于早期阶段。

大模型真的遇冷了吗?

站在不同视角的观点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普通用户、小创业者、大佬创业舰队、投资者都有不同的判断。

但站在更长远的视角看,冷了不一定是坏事,太热了反而走偏,区块链、元宇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大模型且走且珍惜。

[责任编辑:editor]
[关键词:]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