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 正文

北京文物保护专家关战修走进新京报,以北京雨燕故事激励小记者

2023-08-18 10:56:31    来源:新京报    

北京和“燕”有什么渊源?雨燕在飞行中遇到沙漠海洋没有吃的怎么办?为什么候鸟归来北京的时间是家燕早、雨燕晚?8月17日上午,北京市文物保护协会常务理事关战修走进新京报小记者课堂,带领小记者们了解北京雨燕,并以北京雨燕的故事勉励小记者们要学会选择,不忘初心。

关战修为小记者们介绍北京雨燕相关知识。刘壕 摄

北京雨燕的迁徙方式引发小记者思考


(相关资料图)

“同学们,你们知道北京和‘燕’有什么关系吗?北京雨燕是如何得名的?”开始讲述前,关战修抛出了两个小问题,从小记者们身处的北京,引出他们与北京雨燕的联系。“你们看,北京有燕山山脉、战国时期有燕国、明朝有燕王朱棣,再到北京雨燕,北京和‘燕’的关系可不浅。”

北京雨燕是全世界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类。每年4月到7月中下旬,北京雨燕都会现身京城,在正阳门、雍和宫、北海公园、颐和园等古建的梁、檩、椽间繁衍生息。它们小巧灵活的身姿与精美的古建相映成趣,成了古都北京的生态符号。

关战修介绍,作为候鸟的北京雨燕一年两次在中国北京和非洲高原之间迁徙,全程距离超过3万千米。每年7月,雨燕从北京出发,经内蒙古、新疆等地,飞越中亚、西亚数国,穿越红海最终抵达非洲大陆南端,次年2月再启程返回北京。

“雨燕在飞行中要是遇到沙漠、海洋等地方,应该怎么办呢?”简单介绍了北京雨燕的迁徙方式后,关战修提出问题,引发小记者们思考。

“捕食海鱼。”“把食物提前储存在胃里。”“吃一些沙漠里的植物。”“边飞边睡觉节约体力。”……小记者们发挥想象,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现场气氛十分热烈。“雨燕就不往海洋和沙漠的深处飞,它们可以在边缘飞。”最终一名小记者的答案得到了关战修的肯定。

“同学们,你们想一想,一个没吃没喝的地方,雨燕干吗往那飞?拐个弯、绕点远就行了。”关战修还以雨燕的迁徙延展到人生小道理,“所以,同学们,要学会选择,有的时候选择比努力更加重要。”

小记者们争相回答问题。新京报记者徐彦琳 摄

寄语孩子们像北京雨燕一样有拼搏精神

关战修给小记者们播放了北京雨燕的纪录片,影片中北京雨燕展翅翱翔在空中的身影引发了小记者们的阵阵惊叹。这些影像资料其实正来自于关战修的研究。

关战修与北京雨燕有着不解之缘。“我从2017年开始关注北京雨燕。”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关战修认为北京雨燕是北京城的一种文化标识,“我从事文博工作30年了。到了正阳门管理处工作后,一直希望从有形的文物中发掘无形的文化元素,就关注到了北京雨燕。北京雨燕是许多北京人的乡愁,很多人是听着北京雨燕的叫声长大的。但很多人仅仅见过雨燕,对它没有深入的了解。”

从保护雨燕到发掘雨燕文化的过程中,通过研究,大家渐渐明晰了雨燕的迁徙路线,并惊讶地发现雨燕的迁徙路线和古丝绸之路的关联。雨燕也因此成为了一带一路生态大使,以及北京生态文化的指示性物种。“一个自然物种的迁徙为什么会和古代的商贸道路相关联?这其中一定有可以研究的地方。”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关战修进行了京津冀地区雨燕文化的调查研究。

“雨燕的文化属性很神奇,早在《诗经·商颂》里就提到‘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指黑色的燕子。关战修认为,北京雨燕是玄鸟的原型。“这正是文化的传承。要实现中华文化复兴,不是简单地回到过去,而是找到有代表性的文化进行弘扬,讲好中国故事。”关战修提到,希望通过研究者的努力,唤起大家对北京雨燕的关注。“我现在退休了,以后还希望做些有关北京雨燕保护的志愿者组织方面的事情。”

关战修也被新京报小记者们的热情打动。“现在对青少年的教育应该寓教于乐,希望孩子们不仅掌握知识,更要懂文化,明事理,学会判断对错是非,树立自信。”对于将北京雨燕作为此次讲述的重点,关战修表示,“我们讲北京雨燕的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也希望孩子们能像北京雨燕一样,更有拼搏精神。”

新京报记者 徐彦琳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翟永军

[责任编辑:editor]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