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终于亲眼见到英歌舞,濠江珠浦72人阵营。从前看安塞腰鼓,惊叹黄土高坡磅礴伟力,以为北方特产。文化从黄河至长江,江南斯文优雅到极致,南下珠江流域,进一步柔化——现场看广东英歌舞,睁大双眼,瞠目结舌,心跳加速,大汗淋漓,翻天倒地,颠覆认知,全身发热,豪气干云。
吾中华威武神力北上南下,积淀岭南,不但与西北中原血脉相连,而且融进南方傩以及南越古风。曾经看过20人小阵容,很惊讶。今日濠江珠浦阵势,队形变化更加复杂,尤其是两军对阵,捉对厮杀,英气逼人,杀气腾腾,让人感受到军队雄风,应该还有宋明汉军南下以及明军屯田威风。军人尚武与当地祭祀、百越遗风交流融汇,遂有如此阳刚雄豪,令人震撼不已,久久难忘。潮汕英歌舞正顽强地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另一种生命力。
潮汕英歌舞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潮汕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潮汕地区,重大节日都会有英歌舞的雄姿,他们不息鼓、不停步,挥洒豪迈地走向街头,为群众表演展现传统民俗的精髓魅力。英歌舞悠久的历史和传承坚守的演绎早已深入人心,这份民间瑰宝也一直发光发热。
潮汕英歌舞的起源有多种说法,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四种:一是说外江戏来此地,演出梁山好汉乔装攻打大名府救卢俊义的故事,边唱边舞,群众效仿学习,将唱的部分删除,保留舞的部分,而成为今日的英歌舞;二是说在旧社会,早塘乡一个农民为反抗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跑到少林寺习武,回来后将武艺编成英歌舞,传艺于农民,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早塘英歌;三是说由秧歌舞演变而来,山东鼓子秧歌和凤阳花鼓等北方秧歌,与当地文化融合形成英歌舞,“农者春时数十辈插秧田中,命一人挝鼓,每鼓一巡,群歌竞作,连日不绝,名曰秧歌”;四是和求雨有关,“壬中七月,村村祷雨,日日扮潮神海鬼……”谈根溯源,无论哪种说辞,都无疑证实了英歌舞起源于民间,在当时英歌舞多出现在祭祀、祈福中,有驱鬼逐疫、祈求平安的作用。
英歌舞的扮相是有脸谱的,但不同于戏曲的脸谱,虽然和戏曲脸谱一样是要手工精画,但英歌舞的脸谱没有规定范式,除了梁山英雄身份有固定脸谱,其他都是鬼神脸谱,而且英歌舞的脸谱以恶相怪相为美,多是黑白相间的鬼面。领舞者手里拿的是蛇,融入了图腾文化元素,蛇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的基础,舞蛇开路,驱鬼避祸,展现出英歌舞鲜明的民俗特色。有一种说法,舞蛇与百越图腾有关。由北向南,中华文明绵延不绝,承传之时又融入当地本土文化。
英歌舞的舞蹈形式丰富,既有传统舞蹈的舞式,也熔武术、戏剧于一炉。比如英歌舞里的对打套式,是吸收南拳招式而成,彰显出英歌舞的刚劲雄浑的力量感;英歌舞中也融入体操队形的编排,队形变化上的精心设计,增加了英歌舞的审美表现力。
除此以外,现在的潮汕英歌舞也融入了潮汕的民族服饰、道具,色彩鲜艳的服饰、漂亮灵动的槌花与粗犷多变的步伐、刚劲豪迈的动作相得益彰,构成一幅灵动、生动的英歌舞动态图景,多元化的艺术呈现令英歌舞备受当地人民追捧。
英歌舞已由原来的男性群舞发展出女性英歌、老年英歌和少年英歌,英歌舞队伍不断壮大,参与对象不断延展,说明大众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民众的积极参与让英歌舞走向了大众视野,走向了更广阔的文化舞台,成为人们休闲健身的重要方式。
从英歌舞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民间传说为英歌舞赋予了精神内涵,多种艺术样式的融合为英歌舞增添了艺术表现力。英歌舞的发展历程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既有民族信仰,也包含着民族精神。
潮州英歌舞在岭南大地上孕育发展至今,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样态,这种兼容与创新离不开岭南文化的熏陶。岭南文化的兼容并包结合潮汕海洋文化,英歌舞表现出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如今,英歌舞以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被大众熟知,已经成为潮汕文化的传承载体。潮州英歌舞对于提升潮州地域文化品位、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有着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