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 正文

六个白手起家创业故事告诉你如何成功,深圳等你,选择大于努力

2022-04-06 07:27:55    来源:环球读报网    

陈展鸿说,他采用的是“排炮战术”,即每设计出一种新颖服装,必是放一排“排头炮”投放到市场检测一下市场的需求情况,再根据第一排炮的轰动效果,决定第二批、第三批的投放量。

一种产品是一次性的,但商标则是长期的。

没有本钱的创业,如果对“壹加壹”商标”腻味”了,以后的市场则难以打开,所以“壹加壹”在每一种新产品最畅销时,下一个新品种又成熟了,这样,就可以不停地以“快”和“新”轮番轰炸市场。

2、埋头苦干打造第一品牌

1800多年前,诸葛亮在湖北襄阳提出,魏蜀吴必将三分天下;1800多年后的今天,作为襄阳人的他大胆预测:培训、托管、一对一,中国课外教育市场必将三分天下!

他本是一名失学少年,在庄稼地里干了半年农活后,却又通过读书吃上了商品粮;

他本是学习如何造化肥的中专毕业生,却一出校门就进报社成了编辑记者;笔耕十余年,他当上了发行量百万份省级报纸的头版责任编辑,却主动辞职离开省城到地市开办了一所民办教育培训学校。

从教书匠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当新东方、学大、安博等民办教育培训机构相继美国上市,许多人纷纷看好教育培训业之际,他又盯上了谁也瞧不上眼的小学门口最常见的“小饭桌”,实现了创业的新一轮转型。

今年38岁的他,名叫窦昆,他一手创立的学生托管品牌,叫做“晋级”。

他身边的人一致评价他:真是一个不停折腾自己的人。

采访中,他对记者发出最多的感慨是:“人生就是要不断超越进取,有机遇坚决抓住,没有机遇就要努力创造机遇,总之要追求晋级!”

“窦总的吃苦精神确实一般人比不了!”窦昆手下的老师们个个佩服。他一年三分之二的时间就住在教室里,每天工作18个小时以上,从没有给自己放过一天假,大年初一还忙着编写教材,在2015年8月,他还面对校长、老师连续演讲15天。

超乎常人的吃苦精神,加上突出的个人能力,使他很快拥有了自己的学校,并从襄阳开到北京、西安、武汉、长沙、深圳、黄石等地。

他用了两年时间,牵头编写了用于作文、数学培训的全套30本教程,人生就像攀登,窦昆一直在路上,脚步坚定有力。

3、借鸡生蛋

现代经济活动中,自身经济实力不足却又要发展事业,许多人也会来个“借鸡生蛋”“借得钱来,投资生产,赚回钱来,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

这种经营谋略,也叫“负债经营,无钱走遍天下。”

然而,时至今日,当人人都懂得借鸡生蛋时,“鸡”就不那么好借,就得讲究许多技法。

给人“信”字,这是借鸡技法中的根本大法。

在广州,有一位数百万元资产的私营企业主岳亚贤,当年家里穷得叮当响。

靠做不做都36元的工资,别说摆脱个穷字,连生计也难,他下决心要做番事业。没有本钱的创业,想到邻居潘婶有好几个儿子在香港,就向其借钱。

开始借10元,讲好一礼拜还,但他根本没动那钱,只是锁在箱里,到期准时归还。

过了个把月,他又向潘婶借20元,她讲定归还日,他一样不用,到期原钱加息奉还;如此一次次借了还,还了借,大半年时间过去了,还真的没动用过所借用过的任何一分钱。

待潘婶一再夸其“有信用”时,岳亚贤顺水推舟地向她讲了自己的打算办个”方便居民生活小卖店”的想法和难处。

潘婶也真爽快,笑着安慰他:“放心,你亚贤要办店,借你个万儿八千没问题。”

就这样,岳亚贤凭着良好的“信誉”筹到创业资本。钱,是投资创业的硬资本,对于无钱或财力不足的人来说,能借到钱,就可心想事成。

中国银行有2000多个亿个人存款,如果你这个商人有信誉,就永远不必为缺钱而发愁。

4、腰缠百万的富人

22岁的广东汕头小伙子黄光裕是做家电批发的,老家那地方商行林立、竞争剧烈,他觉得生存余地大小,一口气向北,直跑到内蒙古。

转悠了一年,没做成多少生意,却从内蒙人的厚诚人格中学到了赚钱的窍门。

1987年春节前,他从内蒙古转道北京回汕头的家里过年,因为春运车票紧张滞留了几天,闷着没事,就在北京城里逛电器行,遇到和气的店员,老板,就试着联系点业务。

凭着厚诚人格,黄光裕不“黑”不该赚的钱,把利润最大限度地让给客户。没有本钱的创业,连黄光裕自己也没料到,三天逛下来,竟然得到了100多万元的订货单。

真是喜从天降。黄光裕感到自己摸到了生意的窍门,也摸到了财富的大门。

转过年来,黄光裕说干就干,与北京人合资在牛街创办国美电器商行。

虽然谈不上多大的实力,黄光裕却端得出真正的大家风度,他进最好、最俏的货,卖的却是全市最低的价,没过多久,京津一带的同行们都知道了牛街有个不“黑”人的黄光裕。

黄光裕凭的是厚诚,博得是信誉,做的是买卖。他的批发业务一日千里,蒸蒸日上。

5、从流浪汉到百万富翁

冯志久原是一名流浪汉,到处漂泊,虽历尽艰辛,却穷得叮当响。

1990年,冯志久跟随数百万淘金者涌到珠江三角洲,却发现这里早已人满为患,他想到工厂打工,但因年龄大,无技术,工厂不收他。

冯志久百无聊赖,便在各工厂区转悠,看到工人们下班后都端着饭盒往街上的小店子跑,还有那在街上饥渴的盲流,他脑子一转,怎么不再开一个供打工者吃饭的小店呢于是。

他心一横,租了一间民房作厨房,每天中午和晚上担起两桶饭菜,往流浪的人群中推销,一天下来能挣30元,很快他凑足元资金,在广州黄埔大道边租了一间5平方的店铺,办了执照,把鞭炮一放,快餐店开张了。 

冯志久的小饭店一开张,就象鲜花引蝶似的引来了众多的顾客,他经营主要的绝招,就是收费低。

那时广州的饭店快餐时价最低是2元,而他却一律为1元。没有本钱的创业,1元钱吃饭谁不来!冯志久辛辛苦苦忙了一个月,结帐之后,除了开支,竟赚了2000元。

后来他又增添了桌凳餐具,雇了临时工,扩大门面,每天早餐卖粉中晚餐卖饭,一律一元一份。

这样,每天的顾客少说也有500多人,最多达1000多人。

他挣钱的奥妙在于薄利多销。每份1元的饭菜其实是没有挣头的,但打算的好,也可以赚几角钱,如果每天能卖1000份,就可挣300元,一个月就是9000元。

几年下来,冯志久已身家上百万元,直到现在他的快餐仍是1元价。人称他“1元钱大享”。

6、白手起家的女大学生

李素儿是中山大学物理系科班出身,但是,1957年,内地的政治风暴使她心灵上受到了重大的创伤,家庭受到了伤害,耿直的丈夫居然一夜之间沦为“右派”,她自己又被封为“右倾机会主义”。

她搞工厂从基础做起,早年开加工厂,创业维艰,她从租用几百平方米的地方开始,到今天厂房7000平方米,厂房增加近10倍。

当年生产玩具、洋娃娃衣服,又为美国名厂加工,以车缝为主。

三年后,她开始建立自己的工厂。

她开的是五金厂,从制造家用普通制品(如钉)开始,逐步朝优质制品发展。没有本钱的创业,到今天,她已成为华文实业有限公司的创办人兼总经理。

她的产品有不少从原理到外形都达封申请专利水平,可见她产品原创性甚高。多年来,她坚持生产家庭制品,近年又扩展业务至生产家庭电器制品。

产品远销欧美各国。

来源于网络,侵删!

深圳已然成为名符其实的“创业之都”,而这些许许多多的创业者,就在你我左右。

为了鼓励创业扶持创业者创业,深圳政府出了创业补贴政策补贴最少七万~

补贴条件:(满足一项即可)

1.毕业五年内高校学生(全日制)

2.深圳本地在读高校学生

3.毕业五年内留学回国人员

4.港澳居民

5.登记失业人员(限深圳户籍)

6.退伍军人(限深圳户籍)

7.随军家属(限深圳户籍)

8.残疾人(限深圳户籍)

相关阅读

深圳创业故事:我们不需要梦想 深圳创业故事(三)「我们不谈梦想」 80后深圳白手起家创业故事 深圳创业:从“超级大深圳创业故事佬”看新生代的创业故事 深圳创业: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讲述创业故事! 深圳创业故事 深圳创业:从“超级大深圳创业故事佬”看新生代的创业故事 80后深圳白手起家创业故事 六个白手起家创业故事告诉你如何成功,深圳等你,选择大于努力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微信 百度 复制网址

[责任编辑:editor]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