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 正文

世界热资讯!敦煌艺术属于哪个教派(描绘信仰的理想世界,敦煌艺术展示佛教中的智慧)

2022-12-23 17:22:12    来源:红五百科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资料图)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首《龟虽寿》是东汉时期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乐府诗。

作为一代伟大的政治家,曹操也说神龟纵活三千年,可还是难免一死呀。

前有秦始皇派三千童男童女求仙药以图长生不死。

古往今来,长生不死是多少人的梦想?

不论秦始皇竭尽所能,不惜一切去追求,还是像曹操一样慨然豁达。对生死的感悟和解脱一直是历代人们关注的永恒话题。

世界各大宗教也向世人解读各自的生死观。这其中,佛教的生死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流传较广,也最为丰富。

在敦煌这座艺术宝库中对于佛教眼中的世界观做了详尽的描绘。

榆林窟第25窟-北壁弥勒经变

最著名的当属榆林窟第25窟。

首先是这幅北壁弥勒经变图,描绘的是一幅壮丽的弥勒佛国净土世界。

原来,中国人最早对于佛教信仰,不是观世音菩萨,也不是阿弥陀佛。最早得到中国民众信仰的是弥勒佛。

就连武则天想要当皇帝,也假托自己是弥勒佛下凡。

根据当时的佛经记述:在弥勒佛的净土世界里,当人们活到八万四千岁时,就自己到提前建造好的墓园去等待死亡,没有痛苦。

壁画描绘的是在一座墓园里,一位身穿白色长衫的老者坐在墓室入口,右手拄拐杖,左手拉着一位用手帕拭泪的妇女的手。这位妇女身后还站着两位妇女,也表现出依依惜别的样子。

墓园入口站着一位女童和一位穿灰色长衫的白胡子老者,他们也是送别老人的。

白胡子老者搓手嗟叹,好像是面对这一幕有很多的感慨。老人面前匍匐着一个稚气的童子,正在跪别,童子左侧的一位男子掩面哭泣,表现出不忍离开的样子。

整个画面以老人为中心,送别的人站在老人身边围成一个半圆,除了老人自己表现得很平静安详外,其他送别的眷属都表现出不忍分别的神情。活了八万四千岁还这样?其实,这只是佛教教义在此埋下的一个伏笔。

既然有寿命八万四千岁,就有女子五百岁出嫁。而且还是汉族女子与吐蕃男子的结合。这也反映了世俗的画面。

还有一种七收和路不拾遗。画中人均着唐代服饰。经意反映了用力甚少,收获颇多的理想,以及对和平安宁的社会的期许。

最妙的是树上生衣,随意取用。唐朝时候就有共产主义思想了吗?

更为有趣的是,人们要大小便时:“若有便利不净,地裂受之,受已还合。”这样的高科技已然被设想出来了。咱们这代人在享用了智能马桶之后估计也快要实现了。

在壁画的一侧,这个竖条状的连环画里讲述的是一个关于因果报应的“未生怨”的故事。

古印度王舍城的国王频婆娑罗王年老无子,非常着急,便请来相师算命。相师告诉国王,山中有一道人,死后会来投胎。国王求子心切,安排手下断绝了道人进出山中的道路,饿死了道人。国王苦苦等待时日,仍不见王后有孕,又请来相师算命。相师说,道士投生的时候还未到,现在化为白兔了。国王派人到山林围捕了所有的白兔,并用铁钉钉死。

不久,王后果然有孕,生下后取名阿阇世。由于是老年得子,国王和王后非常宠爱王子。阿阇世长大成人后,一日出游归来后,性情大变。他发动政变后篡夺了王位,将其父频婆娑罗王幽闭于七重深牢,并断绝食物,欲将其饿死。

王后韦提希夫人惦念国王,以探监的名义去见他,实际上将蜜面涂在身体上,将葡萄汁灌在璎珞中,偷偷带给国王充饥。国王食用了蜜面和葡萄汁,二十一天后仍安然无恙,阿阇世感觉事情蹊跷,便让人暗中查看。当阿阇世知道是母后所为后,盛怒异常,当即钉死了父王,并持剑欲弑母。在两位大臣的苦劝下,才放弃了杀母,改为囚禁。

韦提希被幽禁后,百思不得其解,终日憔悴,只好向佛祈福,佛和目犍连、阿难两位弟子现身王宫,为其讲述过去现在的因缘。

而在画的另一侧,同样以条幅的形式画出“十六观”的内容。

这是表现佛向韦提希夫人指点摆脱尘世烦恼途径。

这十六观是佛教教义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法门,具体指: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树想观、池想观……等等。

总之,在这样一幅经变画中,既有描绘佛国世界的富足美好,也有像十六观这样具体的修行方法,给人们提供了通向彼岸的具体途径,对当时以及后来的广大百姓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这恐怕就是敦煌壁画的魅力所在吧。

然而,这还不是究竟。

莫高窟第158窟中的释迦摩尼涅槃塑像(复制品)

这幅涅槃塑像,原尺寸15.6米,复制尺寸5米,表现了释迦摩尼涅槃时的情景。

双目半闭,唇含笑意。没有任何痛苦的表情,就像平常讲经后的休息。整个形态表现了“寂灭为乐”的涅槃境界。

在后面这些围观的人群中,靠近头部的,头上有光环的是菩萨。

佛教认为,涅槃是肉身的消失,精神的升华。佛祖释迦摩尼达到了这个理想的境界,菩萨们也领悟到这就是将来他们也会达到的境界。因此,他们的表情都是很平静的。

但是下面这些挨着脚部的罗汉的表情都很痛苦。每个人的形象都不一样。罗汉是觉己的,他们不觉他人,他们只想着自己修行好;菩萨是觉他的,而佛修行圆满。所以在佛教中,从普通人到罗汉到菩萨再到佛是层层递进的。

可以说,涅槃这个词贯穿了整个敦煌艺术,是佛教信仰的终极境界。死亡这个令人生畏的话题在敦煌艺术的展现下散发出几许温暖的感受。高深莫测的教义也变得与常人非常亲近。

千百年来,敦煌洞窟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宣教和供养,同时也是为了修行。即使是现在,在敦煌的北部还有一片被封禁的区域是用来给现在的僧人修行的。

这些壁画和雕塑在动荡不安的历史长河和战火纷飞的年代,给饱受苦难的人们在因果轮回和苦修超度的佛教信仰中找到心灵的慰藉。对于过去不怎么识字的劳苦大众来说是极好的解读佛经的图画宣示。

我等俗人也仅仅是把这里当做是欣赏艺术的圣殿。相对于浩瀚的佛教艺术,我们所看到的也只是零星一点。

感谢当代科技为民造福,通过数字化技术和3D打印等将敦煌石窟艺术精彩地呈现在燕赵大地。

“敦煌不再遥远”数字敦煌展,在经历了几个月的热捧之后,将于4月20日闭展。

抽空去看了第四次,仍然意犹未尽,仍然是游客如织。对此感触良多。一个是敦煌艺术的庞大,举世无双;再一个就是赞叹现代科技的力量,将敦煌艺术数字化后呈现在眼前;特别是等比模拟的第25号窟和第285窟,这两个秘窟,即使是到了敦煌也未必开放;而有些壁画在原窟内位置较高,去了也未必能看得如此详尽。徜徉“窟”内,看着这些堪称敦煌艺术精华中的精华,比之单纯看书要更加直观,这也是对数字敦煌展依依不舍的主要原因。

同时也要感谢志愿讲解员的耐心解读,为普通游客搭建了一座通往敦煌艺术知识的桥梁。

[责任编辑:editor]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