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襄和蔡京同为北宋大臣,同为书法家。而且来自同一族里,论辈分蔡襄还是蔡京的堂哥。
但是两人的为官之路却大相径庭。蔡襄励精图治,修桥铺路,造福一方,万民爱戴;而蔡京位高权重,却深受诟病,歧途不返,留下千古骂名。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我的家乡,福建省仙游县,有两位历史名人。一位功成名就,万人敬仰,一位臭名昭著,不愿提及。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北宋“一代名臣”,端明殿学士、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长,北宋五度称相、官至太师、书法家。
知晓历史的朋友们应该都会知道,他们是同姓同宗同朝,有着血缘关系的堂兄弟。
可是他们给后人留下的功过是非,评价褒贬完全不同。
蔡襄—–清廉之臣、耿直之士、万代传诵
蔡襄为官一生,保持着清廉刚正,勤政爱民,为民造福的父母官本色,真正做到了为国事尽忠、为百姓立命。蔡襄读书时就有这样的志向。他曾写过这样一首《咏松诗》 :“谁种青松在塔西,塔高松矮不相齐。世人莫道青松小,他日松高塔自低”。简单的诗句中透露着蔡襄自幼立志,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犹如大树,顶天立地。
他兴修水利,组织建造了著名的历史遗产—泉州洛阳桥(古时也称万安桥);他以民为本,发展民生,编写了《荔枝谱》和《茶录》等产业著作;他不顾个人安危,为官敢于直谏,留下代表性著作《四贤一不肖》。
“四谏经邦,昔日芳型垂史册;万安济众,今朝古道肃观瞻。”这是在蔡襄墓的石柱上所镌刻的对联,正是蔡襄一生的写照。
南宋理学大师这样称赞蔡襄:“前无贬词,后无异议,芳名不朽,万古受知。”这是何等的殊荣。
同时,蔡襄的后裔也颇有造诣,其家族中产生了20多名进士,先后有多人任过知府以上的官员,造就了当时了整个族里文风鼎盛,官路连绵,被后人赞誉为“五世十知州”。
蔡京—–才华出众,权倾朝野,止于品格
蔡京自幼天资聪慧,过目不忘,书法超群,23岁就中进士。之后官路一路飙升,中间虽有几度浮沉,但仍然长时间把控国家中枢的核心官位。在执政初期,他尚能推动国家积极变革,尤其在经济、医疗、农业等诸多方面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据史料记载,在位极人臣后,蔡京一度把所有的才华都拿来权力争斗,培植党羽,迎合皇权,大兴花石纲,漠视宋徽宗的荒淫无度,军备实力日益衰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国家终究难逃靖康之变的厄运。在北宋政坛上活跃了半个世纪的蔡京也沦为被发配岭南,客死潭州的悲剧。
更为糟糕的是,北宋六贼: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朱勔、李彦。蔡京被定为六贼之首。当时的北宋歌谣:“打了桶(童贯),泼了菜(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犹如魔咒传到今天。
抛开可能还存在的历史疑云,但已经知晓的这些史实,都是伴随着蔡京犯下的过错所磨灭不了的批判之音,也成为了后代人所争议的话题。
纵有万千才华有何用?
宋代书法名家,“苏黄米蔡”。前三个分别是苏东坡,黄庭坚,米芾。唯独这个蔡存在过争议。
众所周知,蔡襄和蔡京在书法上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尤其是蔡京,书法的才华极高,他也因此受众人追捧,尤其是收到了皇帝的偏爱。要知道,当时的宋徽宗也是书法名家,其”瘦金体”堪称一绝.
“北宋书风,蔡襄、欧阳修、刘敞诸家为一宗,有继承而无发展。苏黄为一宗,不肯接受旧格牢笼,大出新意而不违古法。二蔡(指蔡京蔡卞兄弟)、米芾为一宗,体势在开张中有聚散,用笔在遒劲中见姿媚。以法备态足言,此一宗在宋人中实称巨擘。”
所以,蔡京的书法造诣及其留下来的名作都是无可厚非的。最早的北宋四大书法名家,“苏黄米蔡”,确实有记录是蔡京。但是由于其个人官场名声的败坏,以及所处时期国家命运的恶化,后人直接用才华和品行俱佳的蔡襄取代了蔡京。
毕竟,没有良好口碑的佳作是无法长久的;
没有品行做支撑,纵有万千才华,也是得不到尊敬的。
在蔡襄的家乡,福建仙游。始于明代重修的一座蔡襄陵园,至今仍保存完好,且祠堂塑像,鲜花绿荫,规模庞大,供后人瞻仰膜拜。
而在1168年,蔡京后裔把其骸骨从客死之处迁回家乡仙游安葬,至今蔡京墓也仍然在世,已成为当地的历史保护文物。
兄弟墓地,同归故里,只不过一处规模庞大、令人称赞;一处稍显凋零,引人深思。
早年间蔡京的子孙很多都改名换姓,不敢承认是其后代。近几年,故里后人们以及一些史学家希望蔡京能得到更为公正的评价。毕竟在历史的长河中,几度拜相,起起落落,流落至死的人生不应只得到“奸臣”的骂名。
但是一部《宋史》写尽人生铅华,毕竟有些错误终究是不能犯的。
蔡氏二臣虽是兄弟血脉,历史上却少有两个人关于生活、官场方面交集或者沟通的历史记录。相反的是,只剩下对比,替代,似乎一方的存在都只是让另一方显得更加的高大或者卑微。
或许他们的存在都改变过历史车轮前进的方向。
作为后世的我们,观察车辙碾过的痕迹,只能不断地要求自己理性客观,敬畏历史。
走在蔡氏故里的街头坊间,每当提及蔡襄、蔡京兄弟的历史故事,不管是两鬓斑白的老人还是正当年的年轻小子,似乎都有一肚子话要说,又有太多欲言又止:
“蔡襄1067年去世,蔡京于1070年才进士及第。蔡襄比蔡京早登朝堂近40年,如果当时有蔡襄这个老大哥带带这个小弟,或许他不会这样犯浑。”
“一朝天子一朝臣。二蔡虽同一朝,所处的政治环境根本不一样,‘奸臣’评论对蔡京太过苛刻”
“蔡襄的家教比较好,属于家族的开创者,知恩图报;蔡京太早发迹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呢!”
“宋徽宗无能,北宋灭亡的主因就是宋徽宗父子。蔡京只是树大招风,政治牺牲罢了”
“蔡京的字是确实好。”
“蔡襄是我们这里的历史名片。蔡襄故里,文化名城”
“蔡京的结局不应该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