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WW)纵观手机发展史,直板智能手机凭借革新的产品体验替代了传统功能手机并成为主流产品形态,但历经多年的迭代和发展,如今直板智能手机的硬件配置和功能体验陷入发展瓶颈,用户的换机动力下降,换机周期也进一步延长。
此外,直板智能机的尺寸发展受用户便携性需求的制约,无法真正意义上满足用户对于大屏的需求;而折叠形态手机在保证便携性的同时,更大程度上满足了用户的大屏需求,因此折叠屏成为智能手机行业发展新的机会点。
市场低迷,折叠屏手机开辟“新赛道”
(相关资料图)
众所周知,自2017年起,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开始下滑,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头部手机品牌进一步丰富自身的产品线,布局线下、线上销售渠道,使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头部品牌集中。头部手机品牌逐渐将产品重心转向中高端市场,并致力于在旗舰手机上取得突破,借以提升产品力和品牌力。2022年,头部厂商纷纷进入折叠屏“赛道”,开启了各自的“双旗舰”战略。
事实是,仅在2022年,中国市场上市的折叠屏手机机型数量就达到了15款,涵盖了从内折叠到外折叠,从左右折叠到上下折叠的不同类型,而随着更多国产品牌的加入,折叠屏手机的竞争格局正悄然发生变化,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也由此进入多品牌竞争时代。
Canalys数据显示,2022年折叠屏手机的出货量为1420万部,其中三星的出货量接近1200万部,华为排名第二,出货量不到200万部,而OPPO、vivo、小米和荣耀在2022年的出货量合计不足100万部。2023年折叠屏手机销量更是有增无减。
据CounterpointResearch公布的最新报告,2023年第一季度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为250万部,同比增长64%;而同期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14.2%。报告中还提到,中国折叠屏手机出货量达到108万部,同比飙升117%。
正是由于折叠屏手机市场的“爆炸式”增长,未来或有更多品牌布局折叠屏手机,其种类也将增加。那么折叠屏手机何以成为智能手机的“新赛道”?
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接近八成的受访用户因为娱乐的需求而购买折叠屏手机。不可否认,从传统手机到折叠屏手机,同一款应用的使用体验也在升级。以微博为例,折叠屏手机中的微博有“3倍热搜”的视野,还对悬停状态进行了适配。一直以来,在手机更新迭代的进程中,屏幕的变化是最直观的表现形式,据统计,智能手机屏幕已从2010年的3.5英寸增长至如今的6英寸甚至6.5英寸,以16:9的屏幕比例计算,显示面积增长近200%。
有分析师认为,折叠屏手机作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集合体”,拓展了用户大屏显示的使用场景,刺激了用户换机需求。直板智能手机的屏幕尺寸已接近极限,折叠屏手机的出现可解决屏幕尺寸与单手操作便利性及便携性之间的矛盾。同时,外观升级打造了差异化的形态,而科技感及高端感也是潜在购机人群关注折叠屏手机的重要因素。
除了屏幕外,折叠屏手机在性能方面也开始向直板智能手机看齐。比如,华为Mate X2在折叠屏手机里首次配置了潜望式长焦镜头;vivo “X Fold”“X Fold+”采用了定制移动平台和蔡司四摄等。
中国与全球市场大不同,国内厂商“内卷”严重
虽然头部手机厂商去年纷纷涌入折叠屏手机市场,但相关厂商在全球和中国市场的表现却大相径庭。
以今年第一季度为例,数据显示,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为250万部,中国市场为108万部,其中三星全球市场份额高达63%,出货量为158万部。而在国内市场,三星折叠屏手机的销量只有28万部左右,其余市场份额均被国内厂商占据。由此看来,国内手机厂商的海外市场份额只有8%,意味着国内厂商的折叠屏手机基本都是在国内市场销售的,“内卷”程度可见一斑。
而“内卷”的直接结果就是不可避免的同质化竞争。主要表现在内屏多为8英寸左右,外屏多为6英寸以上,芯片、影像、屏幕与续航等方面差别不大,功能和体验也大同小异。
以屏幕为例,早期的折叠屏手机,各家厂商都在“卷”铰链、“卷”折痕,希望通过独家技术,使折叠屏手机做到与直板智能手机相当的使用体验。而现在,手机厂商的新“内卷”方向是外屏。
不可否认,手机厂商做折叠屏手机外屏的逻辑是分担内屏的压力、提升实用性,但丰富的功能,往往会将人们的注意力放在外屏上,而品质堪忧的显示面板也无形中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假如所有功能都被外屏承担,那么用户自然会减少使用支撑主流使用场景的内屏,那折叠屏的价值又如何体现呢?
基于上述折叠屏手机在使用逻辑上的悖论,为了打开市场,折叠屏手机的价格开始不断下探,此前市场上还是一众万元折叠屏手机时,OPPO就将FindN2的起售价定为7999元,跨过了万元以下的门槛,而摩托罗拉发布的motorazr40系列产品售价更是3999元起,与中高端直板智能手机价格相近。
不过,当国内厂商疯狂“内卷”折叠屏手机市场时,此“内卷风”却未能吹到海外市场,导致国内厂商在海外市场的整体表现乏善可陈,三星仍一家独大。究其原因,还是三星技术底蕴深厚,产业链优势突出。
与华为、OPPO等厂商不同,尽管Galaxy Z Fold和 Galaxy Z Flip系列已经迭代至第四代,但三星在折叠屏手机上依旧坚持采用U型铰链的设计,并在耐用性、折叠效果、轻量化等方面不断对其自研铰链进行优化,例如Galaxy Z Fold4搭载的折叠屏铰链较上一代减少了60%的元器件数量,重量相应减少了15%。
同时,三星也是率先将超薄柔性玻璃(UTG)应用到折叠屏手机上的厂商,得益于三星在显示领域的成熟技术和产业链优势,UTG和柔性OLED在综合性能表现方面均是行业顶尖水平,能够最大化发挥折叠屏手机的“大屏”特性。
因此,下一阶段拓展海外市场才是国内厂商摆脱“内卷”、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关键。
折叠屏手机成为主流仍面临诸多挑战
虽然折叠屏手机增长迅猛,但要想在未来成为主流机型,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众所周知,行业“内卷”的结果通常是产品配置越来越高、功能越来越多、体验越来越好、价格越来越低。而折叠屏手机却偏偏相反,配置和功能确实提升了,但价格却水涨船高(个别机型除外,例如上面提到的motorazr40系列产品),用户体验也没有多大提升。
据GfK中国零售监测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月,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均价为9559元,虽较2022年同期的1.14万元有所下探,但价格仍处于较高位,超过主流消费者的预算。
另据CINNO Research统计,2023年1月,中国折叠屏手机市场15000元以上产品销量占比12%,同比大幅下降26个百分点;10000~14999元产品销量占比从2022年同期的12%下降至7%;5000~9999元产品销量占比同比大幅增长31个百分点,至81%。
其实不仅是中国市场,Counterpoint Research公布的一项消费者研究显示,在美国月收入10000美元(约合人民币7万元)及以上的受访者中,仅有41%会选择折叠屏手机作为他们下一次换机时的首选。由此可见,价格目前仍是制约折叠屏手机成为主流机型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价格外,在技术和体验层面,折叠屏手机也面临挑战。以体验为例,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67.5%的受访用户不购买折叠屏手机的原因是担心其频繁翻转带来的质量问题,59.5%的受访用户则因“价格贵”没有购买;对于折叠屏手机的期待,65.1%的受访用户表示期望折叠屏手机的硬件或软件能够得到比直板手机更好的改进。
简而言之,屏幕质量、铰链设计、防尘、售后质保等问题也是制约折叠屏手机成为主流机型的重要因素,并极大地影响了用户的购买意愿。而这背后则是因为折叠屏手机的技术尚不成熟。
例如,铰链是影响手机折叠平整度、开合顺滑度的关键部件,虽然目前手机厂商都声称自己在铰链方面的创新已经弥补了折叠屏手机的“折痕”短板。但事实却是,直到今天,作为全球折叠屏手机市场老大的三星依然在测试新铰链,以使屏幕更薄且折痕更小。
此外,折叠屏的大尺寸屏幕势必给电池续航造成更大压力,现有产品的常规解决方案是搭配两块电池来提高续航能力,这也导致折叠屏手机比直板手机厚重,日常握持体验大打折扣。而在生态方面,当折叠屏手机展开时,系统软件及交互逻辑还需要进一步优化,目前可以适配大屏的APP覆盖面较窄,只有软硬件的合理适配才能最大化折叠屏手机的价值。
目前全球经济环境低迷影响智能手机需求,今年市场规模预计低于12亿部,但市场的焦点会转向折叠屏手机。集邦咨询认为,2023年折叠屏手机预计出货量将达到1980万部,增长率高达55%。但整体来看,2023年折叠屏手机的市场渗透率约为1.7%,2027年有望提升至5%。下一阶段,就看手机厂商如何应对挑战,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机遇。
*本文刊载于《通信世界》
总第925期 2023年8月10日 第15期
原文标题:《折叠屏手机高速增长,开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