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年轻人因为生活的快节奏想要的东西太多,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琐碎和焦虑促使他们进入寺庙烧香拜佛、在线上研究“玄学”等方式,来获得最直接的安慰。
(资料图)
年轻人成拜访寺庙主力军
不少人趁着春色,踏上了重新旅游的行程,就连全世界各国也时常能看到闲不住的中国游客,而在国内大批游客中,不少年轻人去寺庙拜访烧香作为踏春的第一站。
在春季前脚迈入人们的生活,年轻人们后脚就在寺庙里开始了祈福,不论是在北京的雍和宫,还是在杭州的灵隐寺,大批年轻人涌入全国各地有名的寺庙中,并在小红书上分享自己的经历,只为求得快节奏生活中缓解焦虑的一丝慰藉。
(图源:小红书截图)
其中,雍和宫的香灰手串、杭州法喜寺的开光手串等还成为了寺庙的新晋网红周边,受到不少前去参拜游客的青睐。
以往被看成封建迷信的烧香、拜佛、求签等风俗,如今却成为年轻人社交、追求时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关数据表明,2023年以来寺庙编程相关景区的门票订单量同步增长310%。相较于以前年轻人的选择旅游景点会考虑哪里好吃、哪里适合拍照、哪里性价比高;而今年年轻人更看重的是哪个寺庙能求事业?哪里的庙算姻缘准?什么路线能把寺庙一次性逛完?
不仅如此,更多的年轻人还讲究起烧香拜佛的规矩,年轻的游客们纷纷化作“专家”,比如进寺庙先抬哪只脚、参拜什么样的姿势最合适、求签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什么...
如果打开社交软件,搜索关键词”寺庙“,就能找到寺庙禁忌、如何烧香拜佛的各项细节,点赞量收藏量足以说明这届年轻人对烧香重视程度。
(图源:小红书截图)
并且对寺庙游的重视还治好了年轻人的出行顽疾,不仅早起排队烧香,还硬是把所有佛像、所有大殿全部逛完。
一部分年轻人甚至还将寺庙游的“诚心”贯彻到底:从逛寺庙到吃素斋、喝寺庙咖啡,同时听的是佛音、看的是金刚舞,临走前还要买一串开光手串。
年轻人如此大规模地迷恋寺庙游,或许并不是因为一时的冲动或者长期的信仰,而是当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努力还无法解决困恼时,就会将更多的目光投向“玄学”。
玄学为何成为强效“安慰剂”?
蜂拥而至的旅客希望在寺庙里获得更多慰藉,高价js的香火投入,似乎也意味着自己愿望成真的可能性更大,年轻人在拜佛烧香的道路上坚持着“真心换真心”,试图用各种手段打动神灵,以此求得更多的祝福。
而不少寺庙也针对前来的旅游打js造出独属于自己的IP,例如祈求金榜题名的成都文殊寺;又或是只求得一人心的杭州灵隐寺;以及近期热门的求财求事业的北京雍和宫。
其实去寺庙里祈求,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传统,在古代人们就常常去庙里烧香祈求来年好运,一些上京赶考的学子也会在启程之前去庙里烧香祈福,正如现在不少学子和家长都会在中考、高考前去寺庙里烧香一样。
随着国民综合素质知识的提高,还是会有很多人去寺庙,一方面或许是前文所说的传统,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迷茫和焦虑的情绪面前,玄学确实是一剂强效的心理安慰。
所以与其说人们去寺庙就是为了祈福,还不如说寺庙在诞生之初就具备了承接愿望的玄学作用。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对于玄学的需求仍没有减弱,而玄学也借机搭乘更多样的媒介,发展出更加便利和高效的形态。
首先,互联网玄学以五花八门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参与到年轻人日常生活中:有人在微博转发锦鲤、在线测试塔罗;有人关心如何平安度过“水逆”,搜寻星座资料。
不仅有人在线上逛云寺庙,还有人烧电子香。去年11月,以“灵验”著称的南京鸡鸣寺祈福于微信发布通知,表示因疫情原因将暂停对外开放,大家可以通过南朝首刹鸡鸣寺微信公众号祈福。
虽然像星座、塔罗牌这类赛博朋克的祈福,大多都是一些模糊和鼓励的话语,但是这些鼓励的话语被重新包装后,确实能帮助年轻人安抚焦躁不安的情绪。
而随着自媒体社交平台的内容发酵,不少年轻人还会在分享出自己去烧香、研究玄学的日常,而“虔诚”便是内容传播中的关键要素。
于是随着越来越多焦虑的年轻人,开始在线上了解到寺庙后,从线上回归到线下的庙宇和道观,用前去这种传统的方式来保证更加虔诚。
寺庙商业圈的魔力
同时,寺庙的商业圈也十分懂这届年轻人的焦虑与爱好。
以去年大火的永福寺“慈杯咖啡”为例,就凭借“和尚卖咖啡”的特殊标签,在社交媒体大热,打卡排队不断。
那为什么会说懂年轻消费者的焦虑与爱好呢?在咖啡产品上就十分有噱头,首先“慈杯”,取自佛js家“慈悲为怀”的谐音;美式咖啡叫“涤烦”、拿铁咖啡叫“停雪”……不仅如此菜单上还有一个叫“随缘”的产品,抽到什么喝什么,完全是寺庙版的咖啡盲盒。
而随着寺庙热,各地寺庙也都跟风“寺庙咖啡”。逐渐地,去寺庙喝咖啡,好像也正在年轻人中成为一种新时尚。
在北京,雍和宫香灰琉璃手串,也成了时下最强的社交货币。
即便动辄就需要数百元,也难以阻挡年轻人高价请一串,拿来祈福考试、求得心仪职位亦或是姻缘,而除了这些功利性目标外,年轻人似乎还在这串珠子里,找到了可以停泊的心灵港湾。
或许是因为2022年过得并不顺利,雍和宫手串成了一种心理寄托。同时也因为产品的火爆,众多黄牛、网红也瞄准这一商机,在雍和宫外把代请手串、直播带货、串珠改装等业务做的风生水起。
寺庙热就这样凭借精神寄托,发酵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和部分年轻人的圈子里,同时也衍生了不少被迫加入寺庙热的年轻人,当他们看到好友灵验,而自己深陷水逆时,就很难不会去想,是不是因为自己没有参与其中?
在社交属性的加持下,原本寻求精神慰藉的途径,被重塑成一条新的内卷赛道: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不同的庙宇、研究起不同的玄学,浅尝辄止地感受到所谓的福气与好运。
但当“庙宇热”渐渐冷却下来,我们又该向何处寻求化解现实困境的解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