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 正文

古代歪果仁如何称呼中国? 全球讯息

2023-07-06 11:41:33    来源:个人图书馆-黑龙江波涛    


【资料图】

在古代,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不曾长时间中断,双方的认知随着历史的发展也在逐渐脱离蒙昧走向清晰。

15世纪初,朝鲜所制的《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显示郑和时代的明朝及其藩属国的世界观。

蒙元之前,世界对中国的地理的了解基本源于传闻,局限在以托勒密为代表的欧洲古典时期的认知,“赛里斯”和“桃花石”就是这一时期的称呼,“契丹”的称呼还是对中国的误解。

蒙元之后,外国使者、旅行者、耶稣会传教士和商人不断到访中国,以《马可·波罗行纪》为标志,西方人对中亚和远东地区的认识开始更加理性。

杭州西湖边的马可·波罗塑像。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称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天城”

新航路的开辟让世界各地间的交流提速,1584年巴尔布达绘制出了拉丁文版的《中国新图》,地图的范围大概是北到阴山山脉、东到日本,西到黄河源、南到中南半岛,明朝边界用山脉和长城标了出来。

巴尔布达的1584年版《中国新图》

随着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耶稣会传教士逐渐成了东西方交流的媒介。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利玛窦向万历皇帝敬献了他绘制的世界地图,这就是深受明神宗喜爱的《坤舆万国全图》。地图标绘出了黄河、长江以及珠江等水系,以及华山、嵩山、恒山等山脉,同时确定了中国所处的经纬度范围,西方人对中国地理的认识越来越具体。

现存明尼苏达大学图书馆版本的《坤舆万国全图》(局部)

这些五花八门的称谓中,除了“支那”以外,其他的多处于对中国的一种局部认知,有些出于尊重,有的甚至就是美丽的误会。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能从这些名字当中,探究出中外交流的历史脉络。

[责任编辑:editor]
[关键词:]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