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我们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许多少数民族都做过国家的统治者,可是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不同、习俗不同,怎么才能凑到一块儿去呢?在近2000年前的北魏,就有一位皇帝想出了解决办法,他用一系列改革,开启了民族融合的先河,我们今天要讲的就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故事。
这个故事发生在距今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北魏是这一时期的第一个朝代,由强大的草原民族鲜卑族建立起来,草原民族骁勇善战,但治理国家的能力却不怎么样,经常与汉族的百姓发生冲突,农民起义不断发生,让北魏的统治者们操碎了心,而孝文帝,拓跋宏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做上了皇帝。
眼看中原造反的人是越来越多,而北魏的都城呢,又在遥远的北方,指挥军队很不方便,于是呢,拓跋宏就希望把国都迁到中原去,可朝廷里的大臣和贵族都是地道的鲜卑人,习惯了北方的生活,要他们搬家,难度可不小,怎么办呢,拓跋宏灵机一动,想了一出妙计。
这一天,拓跋宏突然宣布自己要带领百万军队攻打南边的齐国,大臣们都很诧异,但是这皇帝的话,可不能不听啊,于是也就匆匆忙忙上路了,等到大伙儿走到洛阳,军队已经疲惫不堪,都不愿意继续往南走了,这时候大臣们纷纷跑来找拓跋宏,皇上啊,您看您这又是何苦呢,大老远的跑去攻打齐国,实在是不划算,拓跋宏假装很生气地说,你们真是目光短浅,我可是要做大事的人,讨伐齐国是为了统一天下,哪有半途而废的道理,大臣们又劝他,您看士兵们长途跋涉都已经没有体力了,这样去攻打齐国未必打得过呀。拓跋宏这回高兴了 ,自己的小算盘打得不错,果然上钩了,于是便说,你们说的也有道理,可是我已经把大部队都带出来了,也不能就这样走回去吧,不如我们就把国都定在洛阳,大家都省事儿,你们觉得怎么样啊?大臣们傻了眼,原来在这儿等着我们呢,虽然不想迁都,可他们更不想打仗,只好同意了拓跋宏的迁都计划,于是北魏的国都,就这样牵到了中原的洛阳。
这样一来中原的鲜卑人也因此越来越多,难免还是会和本地的汉族人起矛盾,迁都只是治标不治本,怎么办呢?拓跋宏又想了一个大胆的主意,要想统一,可以少数服从多数,汉族人多,那我们鲜卑族全都向汉族学习,说他们的语言,穿他们的衣服,遵循他们的习惯,矛盾不就没有了吗?于是他传令下去,从今以后,我们鲜卑族要打扮的和汉族一模一样,不许再让人看出来,我们是鲜卑族,为了表达改革的决心,拓跋宏还把自己的姓名改成了原,让鲜卑的贵族们通通都改成汉姓。
这样一来,汉族的百姓意见是少了许多,可是鲜卑族的贵族们不干了,我们鲜卑族就像是草原的雄鹰,你这么改,不就丢了我们民族的光荣传统吗?而带头反对的呢,不是别人,正是太子元宏,元宏是个大胖子呀,从小在北方长大,迫不得已跟随父亲来到洛阳,一到夏天元宏就抱怨起来,原来的国度多凉快啊,待在洛阳这种鬼地方也太让人难受了,所以元宏拒绝学习汉族的文化,吵着要回到北方去。
他与几个想要谋反的大臣是一拍即合,制定了篡位的计划,打算上台之后呢,把国都迁回北方去,可是不知怎么回事,元宏的计划被告发,孝文帝一气之下换掉了太子,看看谁还敢提回北方的事,就这样孝文帝的改革继续推行了下去,鲜卑族慢慢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然而孝文帝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改革,虽然平定了汉族的农民起义,却得罪了更多的鲜卑贵族,在孝文帝去世之后谋反的人越来越多,北魏也变得四分五裂,最终走向了灭亡,这就是孝文帝改革的故事了。
请你想一想,孝文帝改革好处和坏处都有哪些呢?聪明的你肯定能想到,改革的好处在于平息了农民起义,加强了民族团结,孝文帝可以说是历史民族融合第一人了,但是坏处呢,也很显而易见,过于剧烈的改革动摇了北魏的根基,让国家很快就走向了灭亡,所以呢,孝文帝虽然做出了他的贡献,可她的故事告诉我们,凡事都不能操之过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