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读书人,一直深受孔圣人“学而优则仕”思想的熏陶,读书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做官。尽管读书真正的本义是为了“明理”,但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认为,只有通过读书进而能够“明理”的人,才能帮助皇家统治百姓。明理,就是通过读书了解世道人心,知道得失兴替,最终为皇权服务。尤其是科举制确立后,读书人个个都想“以文达政”,通过科考这个跳板,取得功名富贵,实现人生理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但这里面也有异数,代表人物一个是晋朝的陶渊明,一个是唐朝的王维。
王维的第一个官职,名叫太乐丞。当时是玄宗李隆基当朝,王维二十一岁中了进士,被任命为太乐丞。这是个什么官儿呢?太乐丞,是太常寺下设机构太乐署中的一般干事。太常寺,是掌管皇家礼仪乐舞方面的机构,相当于现在正部级的文化部以及中央音乐艺术学院之类的机构。太乐署,则是太常寺下设的专管宫廷乐舞诗词方面的正司级机构。太乐丞的职级是从八品下,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副科级。所以这是一个微末小官。但中了进士,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博士刚毕业就分配到了文化部,直接任命为副科级,也还说得过去。由此可知,王维的第一份工作,是从事文化艺术方面的行政管理人员。
第二个官职,是济州司仓参军。这是因为他在京城从事文化管理工作中出现了严重差错,因为一个艺人在表演狮子舞的时候犯了皇家禁忌,他受到连累被贬到山东济州做了看仓库的小吏。参军这个官职,从品级上说和太乐丞相差不多,也是八品上下,相当于现在的科级官员。只不过是从京官变成了外官,晋升机会和受到提拔重用的可能,那可是相差太大了。京官整天围着皇帝大臣转,现在变成整天围着偏远州县的县官转,天渊之别呢。
第三个官职,是右拾遗。这也是京官,能从外省再调回京城,是受到了当时宰相张九龄的关照。左右拾遗,也还是正八品官,相当于现在的正科级。这个级别是朝堂之上,那是毫不起眼的。但是这个位置相当有前途,因为拾遗这个官职,负责补救和进谏皇帝政令的不足与遗漏,那是经常能在皇帝身边出入的官儿。职级虽小、前途无量。至于王维如何得到张九龄的青睐和抬举,那就不得而知了。
第四个官职,是监察御史。右拾遗不到一年就迁为监察御史。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事务。但唐代的监察御史品级一般还是八品,所以这一次官职变动是平调,只能叫“迁”、不能叫“升”。但这个官职话语权变大了,是管官的官。所以也可以看做是重用了。
第五个官职,是凉州河西节度幕判官。这一次外放,不是被贬,而是升迁。但也有人说王维此次外放是被排挤出朝廷的。这个职位,是受朝廷派遣去监督地方军队的工作的,大致相当于派驻监察专员。凉州是现在的甘肃武威,唐朝时这时设置了一个军区。著名的《使至塞上》,就是他在赴任路上写的。
第六个官职,是“安史之乱”中被强行任命的伪职,吏部给事中,是吏部的中层官员。安禄山强行任命唐朝有名气的官员为他服务。但王维在一次宴会上被安禄山强令作诗时,写下了暗含思念唐朝的诗句,为平定叛乱后重新在唐朝任职,奠定了基础。
第七个官职,是太子中允。一个追随、服务、侍奉太子的官职,也就是太子跟班。级别一般是六品以上或都五品。这个任职是“安史之乱”平定后王维出任的第一个官职,有受罚的意思,因为他之前出任过安禄山的伪职,但处罚是从轻的,级别并没有大降。
第八个官职,是中书舍人。是在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的官员,接近权力核心,是唐朝最高行政机构里的中层干部,有地位有实力。
王维的最后一个官职,是尚书右丞。这是尚书省主要领导的属官,当时是四品,是个高级官员了。尚书省是当时最高行政机构,主管财政钱粮司法建设等国家行政事务。由于这是王维一生中的最高官职,所以他被后人称为“王右丞”。
王维是山西运城人,出生在一个虔诚的佛教家庭里。他的母亲崔氏曾被封为博陵县君,曾经追随当地的大照禅师学佛三十多年,所以王维从小就深受佛教文化的熏陶。
王维不仅能诗能画,而且精通乐理。二十多年的做官生涯中,他一直没断过对于佛学的修习。相传他每当“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颂为事”。做京官的时候,一直守斋戒吃长素。不仅如此,他还利用做京官的空余时间,早早地就在长安远郊的终南山下,购置扩建了一处别墅用以清修,一直过着半官半隐的清净生活。
纵观王维的一生,并没有受过太大的穷困挫折。不管是因为过失被贬外放,还是安史之乱强任伪职,总是还有个一官半职,生计无忧。不像杜甫虽然也被称为“杜工部”,做过几天工部员外郎,但后半生穷困潦倒,受尽生活的磨难。
四十多岁的时候,他从尚书右丞的高位上退下来,此后一直过着优渥清闲的归隐生活。加上他本人喜好清静,留恋山水,所以王维的一生,称得上是幸福感满满。
后人称“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也称李白为“诗仙”、杜甫是“诗圣”,王维则是“诗佛”。这样的称谓,不仅是说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他人生中的宗教倾向,更是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盛唐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王维 〔唐代〕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