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 正文

环球资讯:王一鸣: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2-07-29 15:50:27    来源:中国网信杂志    

近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在《中国网信》杂志2022年第4期发表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当前,我国数字经济迅速兴起,在移动支付、网络购物等领域持续创新,视频直播、在线学习、远程会议等竞相发展,显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面向未来,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新趋势、新动向,在制造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建设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资料图】

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

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数字化转型进程进一步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呈现新的特征。

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人工智能技术与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融合,构建起“人-网-物”的互联体系和泛在智能信息网络,推动人工智能向自主学习、人机协同增强智能和基于网络的群体智能等方向发展。“云计算+AI”广泛应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向各个领域广泛渗透,应用场景日趋多样化,催生更多新模式新业态。而5G的规模化应用使人工智能的发展动能更加强劲,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创造条件。

数字化转型由消费领域向制造领域扩展。我国消费领域的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更为活跃,电商平台促进供需时空匹配,降低了交易成本,释放出巨大的消费潜能。随着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向制造领域渗透扩散,先进的传感技术、数字化设计制造、机器人与智能控制系统应用日趋广泛,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流程、企业管理乃至用户关系都呈现智能化趋势,企业的边界日趋模糊,制造业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数字化转型向制造领域扩展,既为我国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开辟了更大空间,也对技术创新能力、数字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产业生态加快构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促进生产组织和社会分工向网络化、扁平化、平台化转变,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产业生态加快构建。目前,我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超过150家,连接工业设备达到7600万台套,平台汇聚的工业App突破59万个,服务的工业企业超过160万家。工业互联网对制造企业的赋能、赋值、赋智作用日益凸显,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

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数字技术与能源技术融合,推动化石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和能源服务智能化,促进能源技术向绿色低碳和智能化方向转型,加快能源结构从高碳向低碳转变。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实时采集运行数据,强化数据分析和价值挖掘,实现精准预测需求、设备远程监测和能耗管理,精细管理工业企业工艺、制造、物流等各个环节,可以有效降低能耗和碳排放,实现节能减排和绿色生产。

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制造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仍然滞后。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顺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突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难题,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赢得数字经济时代国际竞争的主动。

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十四五”时期,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将迈向全面扩展期。要加强顶层设计,持续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和智能化变革,加快构建智能制造生态,力争到2025年,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大部分实现数字化、网络化,重点行业骨干企业初步实现智能化。

推进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全面推动制造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加工、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业务数字化。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打造一体化数字平台,全面整合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强化全业务、全环节、全流程数据贯通和业务协同,提升企业整体运行效率。鼓励和支持链主企业和龙头企业等立足自身优势,开放数字化资源和能力,带动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融入数字化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培育智能制造新模式新业态。加快5G、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兴融合型技术前瞻性布局,面向行业需求,提供可用性强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培育平台化设计新模式,打造平台化、虚拟化设计工具,推动设计和工艺、制造、运维一体化,促进智能制造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加快生产制造全过程数字化改造,推动智能制造单位、智能产线、智能车间建设,实现全要素、全环节的动态感知、互联互通、数据集成和智能管控。

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瞄准传感器、量子信息、网络通信、集成电路、关键软件、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新材料等战略性、前瞻性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行业企业、平台企业、数字服务企业跨界创新,打造多元化参与、网络化布局、市场化运作的创新生态。鼓励开源科技创新,支持具有自主核心技术的开源平台、开源项目建设,促进创新模式的开放化演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

优化数字化转型的创新生态。进入数字竞争时代,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需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减少选择性政策的“挤出效应”,避免简单以企业规模、盈利状态、专利数量等来设置政策门槛,避免出现对不同企业的政策歧视,提高政策的公平性,使创新生态能够不断培育一批又一批创新型企业,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强大动力。

突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难题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产业数字化的难点,也是必须突破的关键点。受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条件制约,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多重困难,主要表现为:前期设备更新和生产流程再造的投入高,不愿转;企业难以估算转型预期收益,不敢转;涉及商业秘密的数据安全难以保障,不想转;企业缺乏信息网络技术专业人才,不会转。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必须从解决这些难题入手。

创新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方式。支持中小企业从数字化转型需求迫切的环节入手,加快推进线上营销、远程协作、数字化办公、智能生产线等应用,由点及面向全业务、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延伸拓展。培育一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专业服务商,推广一批适合中小企业需求的数字化产品和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成本低、见效快、实用性强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探索以合同服务管理模式推进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专业服务商与中小企业以契约形式约定数字化转型目标,中小企业以数字化转型收益支付专业服务商前期投入和合理利润,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成本。

为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示范引领。依托“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业务、全流程数字化,树立具有行业代表性的数字化转型标杆。组织互联网平台、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联合打造一批可用性强的数字化转型方案和示范案例,在通用设计中兼顾不同类型企业专业需求,激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动力。

完善中小企业数据安全监管体系。制定和完善企业数据安全的法规条例,保障中小企业数据资产权益和涉及商业秘密的数据安全。强化平台企业主体责任和义务,加强数字平台自律机制建设。健全完善数据安全监管体系,提高监管能力和技术水平。

加强中小企业数字化人才培养。依托高等院校开办面向中小企业的培训项目,为中小企业培育一批既懂生产工艺又熟悉信息网络技术的专业人才。鼓励平台企业、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在推进供应链上下游数字化过程中,加强对中小企业专业技能人员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引进一批信息网络技术人才,增强数字化转型能力。

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

当前,数字智能技术加快向制造领域渗透,催生人机协作和共融的智能制造模式,大幅提升制造系统的柔性和敏捷性,“黑灯工厂”和无人工厂广泛兴起。“十四五”时期,要深入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加快建设覆盖制造业各行业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完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

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相对于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对数据采集精度、传输速度、存储空间、计算能力和智能化加工应用的要求大幅提升。要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和云网协同发展,建设可靠、灵活、安全的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培育有竞争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建设一批跨行业领域的综合性平台、面向重点行业和区域的特色性平台,以及面向特定技术和场景的专业性平台,打造基于平台的制造业新生态。

推广“5G+工业互联网”发展模式。把工业互联网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支点,推广“5G+工业互联网”发展模式,以5G为工业互联网赋能,以工业互联网拓展5G的应用场景,形成工业互联网与5G网络建设的良性互动。加大“5G+工业互联网”在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应用,加快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创建一批工业互联网国家示范区。

加快工业互联网技术标准建设。我国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行业基础需求都不一样,需要形成共性标准技术和平台底座,在数据交换、数据接口、开放模式、数据安全等方面统一标准和规范,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据通道,并逐步统一生产、物流、金融、交易市场等数据标准,推动形成工业互联网应用生态。2021年国际电信联盟标准化局(ITU-T)通过了我国主导制定的首例工业互联网国际标准,为我国开展工业互联网国际标准化工作打开突破口。要积极争取工业互联网标准规范国际话语权,为我国形成工业互联网应用生态创造条件。

推动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目前,我国数字平台企业既有超大型的消费互联网平台,也有聚焦特定领域的专业平台企业,还有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后形成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从发展趋势看,数字平台企业打通制造、物流、消费、服务等各环节是大势所趋。推动消费互联网与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既要鼓励消费互联网平台向上游制造领域逆向渗透,也要鼓励工业互联网平台向下游正向延伸,进而形成从制造、流通到消费、服务的全链条数字平台。

[责任编辑:editor]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