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极一时的唐朝是如何灭亡的,他的惨烈程度到哪样?似乎都成了后世的“楷模”。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已经没有了什么实权,特别是到了唐朝最后的几十年,皇帝几乎都是节度使和宦官的玩物,可以随意处置。唐朝就是这样被这两股势力一点点的蚕食掉,而走向灭亡的。
权臣为了能够掌握权力,毒死两位皇帝,九位皇子,三十名大臣被抛尸黄河。在封建社会,这种处在权力顶端的人,本来是统治这个王国的,但是最后却被这个王国的人给斩杀殆尽,到底是什么人灭亡了唐朝呢?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盛极一时的唐朝由盛转衰,但仅仅是由盛转衰,因为在此之后,唐朝还存在了150多年。在这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唐朝就像一个巨人一样,被一点点榨干了血,直至灭亡。那么唐朝这个巨人是如何一步步地把自己作没了的呢?
(资料图)
首先,挥霍无度,不思悔改。
唐朝的祖先李世民把治国安民的策略说得明明白白,但是他的后世子孙就是不用。在经历了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国力已经大不如前,但是依然挥霍无度,可是这些钱又是从哪来的呢?
那肯定是百姓承担的这一切,赋税不停地加,殊不知经过战乱,当时的人口锐减,田地荒芜,又哪来的钱呢?百姓无以为生,只能奋起反击,可见唐朝的统治者已经再也得不到民心了。
但是看到这些的唐朝统治者,依然不思悔改,对于祖先的教诲抛之脑后,对于自己的江山不管不问,以致节度使宦官的权力不断增大,导致唐朝不断衰弱。
其次,尾大不掉的藩镇割据。
当初唐玄宗设置节度使的时候,不过是为了镇守边疆,为了遏制他们权力过大,只能允许他们一人执掌一个藩镇,且兵力也是有限制的,但是在昏庸的唐玄宗的操作下,最后安禄山一人身兼三镇节度使,才有了后来的安史之乱。可见军事权力的过分集中,是唐朝安史之乱的根源所在。
经过这么一闹,原来就想割据的人更不安分了,闹腾着要和朝廷分庭抗礼。这些像跳蚤一样的节度使,像雨后春笋一样在安史之乱后不断发芽,蔓延。从中央到地方一个挨一个地,争得不死不休,搞得李唐皇室像是看笑话的。
这还不算啥,最重要的是本来已经在外部都乱成了一锅粥的节度使,又迎来的唐中央内部的一股强大势力,那就是宦官。可不要小瞧了他们,这些人可是没有家室的人,一个个的都是利己主义者,嘴上说是为了皇帝,其实还是为了自己。
像那个不听他话的唐宪宗就被宦官给毒死了,而他一点事没有,而且还有废立皇帝的权力,可见真真是不一般。权力在这些人手中,天下又怎么不乱呢?
最后,火中取栗的百姓。
在唐僖宗时,唐朝的中央权力已经被架空了,各地的节度使纷纷自立为王,虽然李唐皇室还存在,但是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公元874年的时候,唐朝出现了天灾,北方大旱,南方水涝,让本来就风雨飘摇的大唐变得更加风雨飘摇。要知道此时的统治者都是一些心术不正的人,哪里会管百姓的死活,依然在压榨百姓,走投无路的百姓开始火中取栗。
黄巢起义就这样发生了,起义军从受灾最为严重的河南开始,一路席卷,攻破了洛阳,潼关等重要隘口,让唐僖宗再也坐不住了,只能逃跑,而且是和他的祖宗唐玄宗,选择的一样的路线。此种境遇何等的讽刺啊!
但是轰轰烈烈的起义军,最后却失败了。878年的时候,黄巢其实已经攻破了都城长安,但是这种侵害节度使利益的起义,最终受到了节度使得合力围剿,但是本有可能摧毁唐朝存在的根基的黄巢一起,最后却在遗憾中被灭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因为朱温这个人的叛变,让黄巢的势力顷刻间瓦解,沦丧。
黄巢起义这么大的阵仗,怎么会没有结果呢?攻进长安的黄巢登基称帝,便把李唐王朝的宗室,以及四品以上的文武大臣全都给杀了。看到这种架势的朱温,就来投奔黄巢了。刚开始,黄巢还没有见到朱温,但是在朱温不惜性命的战斗中,不断不提拔后,让黄巢对他刮目相看,于是让他带兵打仗,也成为了一方诸侯。
正是黄巢的这个举动,最终葬送了他的性命。朱温本来就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在黄巢势力大的时候,就来投靠黄巢,眼看着各地的节度使快要把黄巢给剿灭的时候,他又摇身一变成为了唐朝的大将。可怜的黄巢只能在遗憾中自杀身亡。
而此时的朱温也已经成为了大唐最有实力的军阀,那也是跺一跺脚,吓死一片地主。就连皇帝他都看不上眼了。
之后朱温用自己的手段除掉了李茂贞,顺利地把唐昭宗抓到自己手下,这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感觉让他欲罢不能。但是他觉得还不过瘾,不如自己做皇帝。904年的时候,把唐昭宗杀死,本来可以自己当皇帝的朱温,不知道是不敢,还是害怕后世史书的厉害,又把唐昭宗的儿子唐哀宗给拉出来做皇帝,这还不算完,他还把另外9名皇子用毒酒杀死,断了后世人的念想,可见其用心狠毒。
907年,等不了的朱温,逼迫唐哀宗禅位给自己,唐朝正式灭亡。